摘要: 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造成快速增长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 从消费单一驱动向投资单一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区域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来看, 以要素投入为维度, 东北地区形成以自筹资金为主的内源型经济增长模式显著; 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都呈现不断增长的发展态势。但其平均增速在2004年以后呈放缓趋势; 以资源与环境为维度, 东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上升而能源消耗的强度在平稳下降。辽宁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其强度的平均增速上升速度较快, 而其他区域呈相反趋势; 东北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而其强度呈波动变化。
中图分类号:
〔1〕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 期. 〔2〕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5 年, 第72 -75页. 〔3〕刘焕泉:《民营经济与广东内源型、外源型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2003 年第11期. 〔4〕魏后凯:《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战略思考》, 《经济纵横》2004 年第9期.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217 页. 〔6〕朱平芳:《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 年第3期. 〔7〕朱显成、刘则渊、钱堃:《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资源禀赋与资源效率革命战略》, 《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 期. 〔8〕陈涛:《德国鲁尔工业区衰退与转型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 2009年. |
[1] | 彭浩然.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改革方向——基于个人账户改革四次争论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60-168. |
[2] | 李政,杨思莹. 东北地区潜在红利开发与系统性振兴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67-77. |
[3] | 焦润明.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成因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56-162. |
[4] | 王铁军.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简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63-166. |
[5] | . 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94-101. |
[6] | .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的仿真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02-108. |
[7] | 郎元智. 近代东北社会的衣食住行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94-198. |
[8] | 史春阳, 孙冀. 辽宁大陆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政策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44-147. |
[9] | 赵儒煜, 马秀颖. 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战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126-130. |
[10] | 于春英. 伪满时期水稻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47-150. |
[11] | 魏后凯. 东北振兴政策的效果评价及调整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60-65. |
[12] | 王焕祥, 黄美花. 东西部地方政府创新制度化能力及其可持续性的实证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78-82. |
[13] | 金花.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14-118. |
[14] | 赵云田.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军事改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03-107. |
[15] | 穆鸿利, 冯永谦. 松辽文化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136-1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