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前, 少数传教士和学者对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人口死亡数给予了种种猜测和估计, 因缺乏实证无说服力。新中国成立直至1990年代, 由于对战争前后人口数据的误解, 学界夸大了人口损失数。之后, 随着社会史研究热的兴起,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人口损失重新受到关注。在姜涛对战前的人口统计制度和人口数据研究的基础上, 学界不仅对人口损失数进行了重新的探讨, 而且对人口损失的因素亦给予一定的研究。但是, 就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 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 模糊的人口损失概念致使研究出的损失数据没有可比性; 另一方面, 由于资料的不全面和方法的单一, 现有的研究以宏观为主, 缺乏微观研究。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人口损失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中图分类号:
〔1〕〔5〕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 -1953)》, 葛剑雄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 第41、279页. 〔2〕〔10〕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第66、163 页. 〔3〕《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 《历史研究》1998年第2 期;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 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第70页. 〔4〕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 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第76页. 〔6〕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4年, 第59 -60 页. 〔7〕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卷,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年,第217 页. 〔8〕〔9〕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 江苏省, 1860 -1916》,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1984 年, 第444、444 页. 〔11〕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年, 第421页. 〔12〕王育民:《中国人口史》,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539 页. 〔13〕江苏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志· 人口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年, 第64页. 〔14〕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1982 年第2期. 〔15〕王育民:《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人口损耗逾亿说”辨证》,《学术月刊》1993 年第6 期. 〔16〕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1997年第4期. 〔17〕谢世城等:《太平天国苏福省人口初探》, 《学海》1993年第2 期. 〔18〕行龙:《论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9〕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 第793、794 页. 〔20〕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年. 〔21〕谢高潮:《浅谈同治初年苏浙皖的疫灾》, 《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2期. 〔22〕张剑光:《三千年疫情》,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8年. 〔23〕余新忠:《咸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之关系》, 《近代史研究》2002 年第5 期;余新忠:《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 北京:中国书店,2004年,第214 页. 〔24〕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 -2000)》, 陈卫、姚远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 第67 页. |
[1] | 张涛. 早期美国教育书籍中的孔子形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26-132. |
[2] | 刘江. 太平天国统治下的南京(1853 -1864 )---以社会经济为主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136-142. |
[3] | 侯竹青. 太平天国奠都之初的妇女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179-186. |
[4] | 任云仙. 19世纪60年代末期中国外交观念探析——以遣使问题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50-155. |
[5] | 张立真. 左宗棠与西部经济开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21-125. |
[6] | 成晓军, 彭小舟. 洪秀全与曾国藩文化观之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08-115. |
[7] | 吴仰湘. 皮锡瑞"文明排外"思想论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11-116. |
[8] | 成晓军, 彭小舟. 清代理学世派的文化宣言-《讨粤匪檄》文化内涵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17-123. |
[9] | 岳谦厚. 顾维钧废约外交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115-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