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4): 242-245.

• 后经济危机中的宏观调控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叙事诗”概念的建构看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化

李亚锋   

  • 出版日期:2010-07-15 发布日期:2018-11-26
  • 作者简介:李亚峰, 1978年生, 文学博士,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江苏常熟215500)。
  • 基金资助: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JD750001)

  • Online:2010-07-15 Published:2018-11-26

摘要: 特定的文论范畴或概念是特定时期文学思想或文艺理论的产物, 可以折射出一定时期文学观念的演变和文学风气的转换。现代文论话语中“叙事诗”概念的形成和建构大体历经三个阶段, 并从文学分类思维的转换、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文学批评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折射出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的进程和轨迹。

关键词: 叙事诗, 古代文论, 现代文论,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 I206.5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221 页.
〔2〕黎靖德:《朱子语类》,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 第2129页.
〔3〕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饮冰室文集全编》, 上海:上海新民书局, 1933年, 第443 页.
〔4〕佩弦:《短诗与长诗》, 《诗》1922年第1卷4 号.
〔5〕吴世昌:《新诗和旧诗》, 《吴世昌全集》第3 卷,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第4 -5 页.
〔6〕王国维:《文学小言》, 《王国维文集· 观堂集林》,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年, 第230 页.
〔7〕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1917年第2卷5 号.
〔8〕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新青年》1918 年第4 卷第4号.
〔9〕傅东华:《参情梦· 译者的话》, 《小说月报》1925 年第16卷第10 号.
〔10〕〔14〕西谛:《诗歌的分类》, 《文学》1923 年第85期.
〔11〕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 《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四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 第73 页.
〔12〕西谛:《何谓诗》, 《文学》1923年第84期.
〔13〕西谛:《文学的分类》, 《文学》1923年第82 期.
〔15〕西谛:《史诗》, 《文学周报》1923年第87期.
〔16〕柳无忌:《为新诗辩护》, 《文艺杂志》1932年第1 期.
〔17〕穆木天:《民族叙事诗时代》, 《时调》1937年创刊号.
〔18〕穆木天:《建立民族革命的史诗的问题》, 《文艺阵地》1939 年第3卷第5期.
〔19〕茅盾:《〈诗论〉管窥》, 《诗创作》1942 年第15期“诗论专号” .
[1] 晏 辉. 中国形态的现代性:事实与价值的双重逻辑——价值哲学的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2-22.
[2]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3] 迟帅. 论现代性的流动性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理论的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69-75.
[4] 逄增玉. 对文学与人的改造与设计的思想及其历史实践——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种历史遗产的考察与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41-48.
[5] 晏辉. 话语哲学与意志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3-23.
[6] 陈立新. 中国经验与现代性的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38-45.
[7] 李春青. 论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生产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90-201.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56.
[9]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0] 何小勇.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中国新现代性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98-103.
[11] 夏维奇. 晚清民国电报业人事管理制度的现代趋向(1880—1937)[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15-123.
[12] 董晋骞. 矛盾性与协同性在后工业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9-46.
[13] 马得林. 从“无名之朴”到“返朴归真”——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19.
[14] 宫瑜. 现代道德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9-23.
[15] 黄一. 瑞恰慈与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68-17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