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8 ›› Issue (6): 19-23.

• 哲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康德作为两种现代性理论的源头———从“物自体”看现代性及其初始可能

夏林   

  • 出版日期:2008-11-20 发布日期:2018-11-26
  • 作者简介:夏林, 1975 年生, 哲学博士,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275)。

  • Online:2008-11-20 Published:2018-11-26

摘要: 康德“ 物自体”范畴的两个维度以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二分法所喻示的是现代性的初步分裂,《判断力批判》则体现了弥补现代性分裂的初步尝试, 提供了第一个包含张力的现代性解决方案。三大批判共同构成了现代性得以支撑的先验的批判性母体, 也标志着社会关系进入哲学的视野。这使得康德成为现代性的思想家。审视现代性及其流变, 可以确知, 康德的“物自体” 理论及其审美解决方案成为日后两种现代性理论的源头。

关键词: 康德, "物自体", 康德的三大批判, 两种现代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 

  • B516.31

〔1〕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 傅小平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 年, 第191 页.
〔2〕马尔库塞:《自然与革命》, 《审美之维》, 李小兵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第133 页.
〔3〕〔4〕威尔·杜兰特:《探索的思想》下册, 朱安等译,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 第281 -282 、281 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 第130 、179 页.
〔7〕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 刘东译, 北京:三联书店, 2002年, 第24 页.
〔8〕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何兆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年, 第23 页.
〔9〕Mi chel Foucault, Beyond St ructura lism and Hermeneut ics,Chicago :Uni versit y of Chicago Press, p.216 .
〔10〕Paul Rabinow, The Foucau lt Reader, New York :Pantheon,1984 , p .42.
〔11〕夏莱特:《理性史》, 冀可平、钱翰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128 页.
〔12〕Ellen Meiksins Wood, The Origin of Capitali 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9, p.110 .
〔13〕哈贝马斯:《现代性的概念》, 汪民安等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册,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122 页.
〔1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冯至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46 -47 页.
〔15〕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 吴荫译, 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0 年, 第24 页.
〔16〕卡西尔:《人论》, 甘阳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第175 页.
〔17〕〔18〕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 阎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第29 、260 页.
〔19〕Mat ei Calinescu , Fi ve Faces of Moderni ty , Durham :Duke Universi ty Press , 1987 , pp .41-42 .
〔20〕贝克、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现代化》, 赵文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年, 第268 页.
[1] 谢永康. 康德实践理性概念及其两种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60-169.
[2] 白刚. 形而上学的历险:从康德到海德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70-176.
[3] 王南湜. 重提一桩学术公案:“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13.
[4] 李艳艳. 目标定位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0-54.
[5] 王南湜.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下)——其可能性与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0-17.
[6] 王南湜.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上)——其意谓与必要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5-14.
[7] .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67-169.
[8] 徐晓宇. 自由的可能性之思——康德哲学中的“自由”释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34-36.
[9] 王华. 康德与罗尔斯: 从先验道德到经验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31-34.
[10] 张会永. 康德哲学中的道德与宗教之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1-15.
[11] 王建军. 康德的想像力难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39-42.
[12] 董琦琦. 柯尔律治“想象”观对德国古典美学的传承与改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225-229.
[13] 曾志. 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融贯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4-9.
[14] 王国富. 康德哲学的本体论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22-25.
[15] 张政文. 康德哲学与近代西方文化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4-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