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沈阳经济区构建以后进行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运用产业结构综合效益指数和结构贡献份额指标, 分别从八市联合和三次产业构成的角度进行分析, 评价经济区产业结构综合效益。结果发现经济区构建以后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出现了下降趋势, 各市、各产业发展中存在着制约结构效益的不同因素。所以, 经济区应正确确定各市各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以最终提高经济区产业结构综合效益。
中图分类号:
〔1〕Kuznets Simon, “ National Incom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etrica,vol.17,(1949), pp.205-241.〔2〕Isard W,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An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New York: Wiley Technology Press, 1960, pp.16-18.〔3〕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概论》,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8 年, 第146页.〔4〕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年鉴》(2004 -2009),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2009年.〔5〕柳光程:《山东与广东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 《菏泽学院学报》2005 年第3期. |
[1] | 邓永波. 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业重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92-99. |
[2] | 王蒙,刘刚. 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一个经济增长分解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65-73. |
[3] | 相征, 赵鑫. 农民工市民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22-125. |
[4] | . 海洋经济崛起视阈下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及空间差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81-86. |
[5] | .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辽宁产业结构30年变迁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31-135. |
[6] | 周凯.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61-165. |
[7] | 杨蕾, 王海涛.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换对策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59-61. |
[8] | 王佳佳.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辽宁产业结构的数据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163-167. |
[9] | 王一兵, 王恕立. 论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机理与振兴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33-135. |
[10] | 王凤波. 沈阳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70-172. |
[11] | 郝春禄. 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沈阳报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27-129. |
[12] | 梁启东.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战略定位、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19-122. |
[13] | 赵冰梅, 赵榕, 刘海宁. 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中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52-54. |
[14] | 徐江. 辽宁沿海经济带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03-106. |
[15] | 宋维佳.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82-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