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变迁与发展
    整合论视野下的马克思意识形态观重构———以乔治·拉瑞恩的解读为例
    张秀琴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4-7. 
    摘要 ( 96 )   收藏
    乔治· 拉瑞恩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 在当代英语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典型性, 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整合论的视野下重构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拉瑞恩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在语义上具有否定性、功能上具有批判性、范围上具有有限性和存在状态具有历史性的前后一致的或一贯的理论体系。这构成了马克思和其他所有各种阐释传统(包括实证主义传统、历史主义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明确这一区别, 将有助于我们根据当代思想与实践背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性溢出”的社会变革———论巴迪欧对阿尔都塞的社会变革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蓝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8-11. 
    摘要 ( 159 )   收藏
    阿兰· 巴迪欧的社会变革理论是在批判其恩师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的社会变革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巴迪欧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状态之间的变革不纯粹是一种断裂, 而是一种连续性的演化。这种连续性演化的根源, 正在于社会实际中类性的多对社会状态计数为一的标准的溢出, 即“类性溢出”。“类性溢出”颠覆了原有社会状态的结构, 在自身中孕育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识形态理论的困境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复归
    莫雷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2-15. 
    摘要 ( 132 )   收藏
    马克思晚期意识形态用语的消失似乎意味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困境, 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不再研究意识形态, 相反, 拜物教成为马克思晚期意识形态理论的代名词。这一术语的转变使得意识形态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的扭曲和颠倒不再仅仅源于认识论上的主观的错误, 而是植根于商品拜物教及其社会结构。与之相应, 意识形态批判不能仅仅是认识论批判, 而是必须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批判一开始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被他们疏离和遗忘。因此, 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主张意识形态批判必须复归政治经济学批判, 但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复归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相比有着质的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伦理的变奏:交互主体伦理与人的物化
    龚群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6-21. 
    摘要 ( 118 )   收藏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的伦理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从传统社会转变为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社会, 在伦理方面, 体现为具有中心性意义的诚信伦理以及建基于普遍主体社会前提下的交互主体伦理的出现; 同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物化既是人的解放的前提, 又是伦理困惑的根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循象数易中“互文”的符号学思想
    张再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2-27. 
    摘要 ( 116 )   收藏
    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以“情”为归似乎已成定论。然而, 长期以来, 这种“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扑朔迷离。焦循的学说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实质性的理论突破。由于把“情”的研究和易学的研究联系在一起, 以一种“近取诸身”方式把易象符号相交的“互文”还原为人之生命欲望的“互欲” , 并进而把这种“互欲”视为人我之间可以“旁通”的“正大之情”, 这使得焦循不仅直造《周易》为我们参破了何者为“情”这一问题的真正谜底, 亦使其对“情”的解读实现了与传统儒家的“性善”、“仁恕”、“絜矩”等概念的互译。故而, 焦循学说的推出, 作为对于“情”的以名举实的正名, 实际上代表了对中国古老的“情本论”传统的深邃发明和再次奠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迪尔凯姆集体表象概念的思想史地位与影响
    王林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8-30. 
    摘要 ( 324 )   收藏
    迪尔凯姆的集体表象概念不仅是他的现代性问题解决方案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概念, 在其全部社会学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而且对他同时代和后世的许多思想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影响面已经远远超过社会学和人类学范围, 还涉及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生态意蕴
    王冬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31-33. 
    摘要 ( 85 )   收藏
    马克思认为交往不仅是人类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也是人与自然原初关联的重要形式。马克思交往理论体现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同一性关系, 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体现在:一、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人是在与自然互为对象的交往关系中存在的; 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交往的重要形式; 三、社会关系是人与自然交往的中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性的历史主义形式———肖恩·塞耶斯对马克思人性观的解读
    金艳芬, 张士清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34-36. 
    摘要 ( 195 )   收藏
    肖恩· 塞耶斯对马克思的人性论进行了历史主义的解读。在他看来, 马克思的理论是人性的历史主义形式。这种历史主义形式的人性论既包括普遍的人性, 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性, 又包括人的社会性。这一理解对马克思的人性论存在一定的误解, 即没有把人性的历史主义形式看做是对“自然性”和“抽象类本质”的双重扬弃, 因此是经验主义态度而非反思态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网络集群事件
    张跣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37-41. 
    摘要 ( 120 )   收藏
    网络集群事件是现代社会公民诉求表达的重要方式。它既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也和网络虚拟空间的传播特性密切相关。网络集群事件分为“人肉搜索”、“雷词制造”和“无聊聚集”三种类型。社会失范是网络集群性事件的社会性根源, 他人引导和虚拟世界的同质化是网络集群行为的助推器, 网络集群事件的形成反映了权威性议程设置向大众型议程设置的位移, 道德自恋是网络集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满意度:“体制内”与“体制外”就业者的比较研究
    韩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42-46. 
    摘要 ( 279 )   收藏
    根据全国八大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 对“体制内”与“体制外”就业者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 “体制内”与“体制外”就业者在工作各要素满意程度上的差异性多于相似性; “体制外”就业者对工作中自我实现满意程度高于“体制内”就业者, 而“体制内”就业者对福利保障的满意程度高于“体制外”就业者; 工作满意度对个体生活质量满意度、身心健康的影响等方面, “体制内”与“体制外”就业者也表现出差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化背景中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基于豫南陈寨集体化运动中农民政治动员的田野调查
    曹彦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47-49. 
    摘要 ( 142 )   收藏
    建国以后, 中共面临着在小生产者农业国占优势的国家建设工业化国家的使命, 为了汲取建设国家的资源, 国家采用政治动员的方式, 旨在要求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为政治动员服务; 1949年后陈寨集体化运动中的政治动员是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典型反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育选择的前瞻性思考
    吴沈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50-52. 
    摘要 ( 98 )   收藏
    现代医学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生育选择的变化导致生育目的和生育行为发生了诸多社会变迁。传统生育的文化意义下降(主要发生在群体层次, 个人层次也有), 以及先前不同形式的生育行为逐步融为一体, 今后的社会生育活动也会出现变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产品市场化的可能与条件
    宋官东, 吴访非, 李雪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53-58. 
    摘要 ( 181 )   收藏
    公共产品是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内, 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增长的事物; 纯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的事物; 准公共产品包括具有非竞争性但可排他的俱乐部产品和具有拥挤性但不可排他或排他成本较高的公共池塘资源。公共产品排他性技术的应用和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分离, 使公共产品市场化成为可能, 但公共产品市场化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同时具备制度保障、经济价值和技术可行等三个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政治生态危机的起源、传播与治理研究
    史达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57-60. 
    摘要 ( 109 )   收藏
    互联网政治生态是一个以信息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由互联网政治成员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该系统中各成员产生信息, 并借助信息的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最终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如果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 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 从而引起生态失调, 进而导致生态危机。因此, 需要对信息的制造和流动进行调节, 防止由于信息的负面影响而导致地方甚至整个国家政治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失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信任及其经济意义
    崔巍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61-65. 
    摘要 ( 497 )   收藏
    社会信任被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社会资本, 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较高的社会信任水平对整体经济增长、企业成长、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等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信用经济。近年来在我国的市场和企业发展中,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秩序困境和信任危机, 要从有效地保护私有产权、加强政府的协调和引导功能、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及提高投资者素质几个方面提高社会信任的程度, 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稳定而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再识
    白玮, 宋洋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66-69. 
    摘要 ( 229 )   收藏
    非物质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文化上的趋同, 我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 一些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正面临着日益减少乃至逐渐走向消亡的境地, 这更加速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从而也使众多文化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从社会学视角重新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创新进行阐释, 对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将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城市强制拆迁中公共利益的界定
    谢姝玮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70-73. 
    摘要 ( 99 )   收藏
    公共利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城市拆迁中引发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的问题, 大众的公共利益认知与政府城市规划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存在激烈的冲突, 导致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而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 需要从能否排除政府利益, 判断公共利益消费的非排他性和使用与消费共同性, 以及是否有比例的开发对民生和大众利益得到心理认同的角度来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蒙古统治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宣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74-76. 
    摘要 ( 396 )   收藏
    俄罗斯的文化是混合型文化。长达两个半世纪的金帐汗国统治, 使东北罗斯(即后来的俄罗斯)与西方文化隔绝, 完全步入东方文化的轨道; 俄罗斯正是在蒙古统治的“摇篮”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在政治文化上突出地表现在专制制度上; 在其他方面也有留诸多痕迹。因此, 蒙古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是主要的、根本性的。俄罗斯无法“回归”西方, 只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制
    引咎辞职法律化探析
    王世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77-80. 
    摘要 ( 120 )   收藏
    引咎辞职作为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有助于对权力的监督。引咎辞职制度的确立应首先明确引咎辞职的主体、原因、对象、程序四个构成要素。引咎辞职应首先纳入道德范畴, 通过立法进行调整是一种制度错位。目前, 在引咎辞职的法律实践中存在着有悖宪法原则和制度的问题, 引咎辞职能够有效运行, 依赖于良好的宪法和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登记之功能定位的再审思
    文婧, 江国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81-84. 
    摘要 ( 140 )   收藏
    我国行政登记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域外截然相反, 是一个行政权力不断收缩的过程, 但是仍未达到理想状态。应将行政登记的功能定位为服务行政理念下的公权证明, 而非行政监督管理, 并且以此功能认知为指引, 对既存的、有失偏颇的具体制度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转型中的有机连带与机械连带
    李光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85-87. 
    摘要 ( 403 )   收藏
    有机连带与机械连带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规则, 在社会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二者存在矛盾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长期看, 在自律向他律转变、身份向契约转变的社会转型中, 尽管有机连带与机械连带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有机连带也永远不能摧毁机械连带, 二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垄断协议本身违法原则的运用与发展
    王玉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88-91. 
    摘要 ( 228 )   收藏
    本身违法原则是在合理原则基础上为提高特定类型垄断协议规制的效率性发展起来的, 该原则适用于横向价格、市场分割、限制产量、投标人间串通投标和维持最低转售价格等对市场调节机制具有基础性破坏作用的协议。本身违法原则的运用, 极大提高了垄断协议案件规制的效率性, 但同时也带来了适用上的不灵活。为此, 应当通过附随性限制理论对其加以完善, 仅对内容或目的对竞争进行直接限制的上述协议适用本身违法原则, 而对某些对竞争进行附随性限制的协议则适用合理原则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涉外合同强制性适用中国法规范的效力探析
    翟云岭, 曲天明, 吕海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92-94. 
    摘要 ( 159 )   收藏
    我国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某些特殊的涉外合同必须适用中国法, 目前我国现行的有关涉外合同强制性适用中国法规范的有两类, 一类是直接规定的强制性条款, 另一类是间接适用中国法的规定, 两者皆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范畴。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必然将带来法律的趋同化, 我国亦应当审时度势, 以《合同法》为基础, 将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整合, 统一以单行法规的形式体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体意识的迷津:对西方法学主义的文化反思
    姜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95-98. 
    摘要 ( 103 )   收藏
    西方法学主义的出现是法律全球化和法律本土化矛盾在中国当下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中国当下法律合法性和法律制度重建的内在需要, 有其合理性。但是不加辨析而全盘移植西方制度的研究路径, 模糊了中国法学的主体性建构, 应该予以批判。从文化认同应由强调族群文化转化为强调主体意识的角度来看, 对西方法学主义的文化反思, 对中国法学的主体性建构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探索
    中国城市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研究
    李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99-103. 
    摘要 ( 167 )   收藏
    房地产税制是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经济活动的有力杠杆。分析中国城市房地产税收调控轨迹,可以发现税收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虽然在逐步完善, 但其中仍然存在着部分税收政策滞后、房屋租赁税收漏征情况严重、房地产各环节税负不均衡、各环节普遍费重税轻等问题。与其他经济杠杆相比, 以税收政策调控城市房地产具有特别优越性, 因此, 结合中国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进行预测, 2010年以后中国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应集中在实行维稳型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重构房地产税收体系、加大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负担、在房地产领域清费立税等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住房制度变迁分析
    陈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04-108. 
    摘要 ( 145 )   收藏
    1980年至今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 1987 年福利住房制度的破冰时期, 1988— 1997年福利住房制度与市场化住房制度并存的双轨制时期, 1998年至今市场化住房制度主导时期。以制度变迁经济学为理论分析框架讨论1980年以来中国房改历程的复杂性, 得出导致房改曲折的重要原因是改革中局部动机与全局动机的冲突、改革主导者之间的动机冲突、配套机制的滞后等。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需要统一改革目标、妥善解决动力机制、相关配套机制协调发展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农场农业组织结构、规模和效率研究
    宋维佳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09-114. 
    摘要 ( 202 )   收藏
    中国目前农场的产业化、集约化和生产力水平比普通农村高很多, 这种统一协作生产方式, 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经营, 是中国现代化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 在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 如在劳动力可兼业、农业机械可租赁、要素市场的交易成本足够低的条件下, 小规模的家庭农场的劳动力和农业机械的配置也是有效率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PCA和谱分析的金融波动周期识别方法研究
    唐可欣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15-117. 
    摘要 ( 97 )   收藏
    过将主成分分析与谱分析相结合, 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波动周期识别中识别指标与识别方法的选取问题, 为客观度量金融波动周期长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实证研究表明,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一个长度为6.5 -6.8个月的波动周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创新气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陈春明, 李艳霄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18-122. 
    摘要 ( 102 )   收藏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企业拥有一种积极地组织创新气氛也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组织创新气氛中的快乐与轻松维度、支持创意维度、快乐与轻松、支持创意、危机处理、成长发展维度对组织绩效的盈利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非共产党的南非农村发展策略及其启示
    程光德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23-126. 
    摘要 ( 101 )   收藏
    南非共产党(简称南非共) 通过认真分析南非政府已实施的农村发展策略基本背景、策略内容、策略效果及策略缺陷, 向南非政府提出三大策略: 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 发起农村社会运动; 在农村发展教育和开展扫盲活动。南非共提出的南非农村发展策略对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有三点启示: 与宏观政策及产业战略结合, 系统指导农村地方政府, 利用一切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研究
    胡莺, 赵景兰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27-129. 
    摘要 ( 92 )   收藏
    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从高新技术产业中衍生出来。用因子分析法, 采用SPSS软件处理辽宁省19个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研发效益、产业规模、产业生产效率的分数以及产业的综合评价分数, 可以看出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将出现在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领域。因此, 建议将这些产业作为重点大力发展, 并充分发挥资源、政策等优势, 尽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型企业,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全面振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综合结构效益指数的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分析
    董凤丽, 吕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30-134. 
    摘要 ( 99 )   收藏
    沈阳经济区构建以后进行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运用产业结构综合效益指数和结构贡献份额指标, 分别从八市联合和三次产业构成的角度进行分析, 评价经济区产业结构综合效益。结果发现经济区构建以后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出现了下降趋势, 各市、各产业发展中存在着制约结构效益的不同因素。所以, 经济区应正确确定各市各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以最终提高经济区产业结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市场深化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以辽宁服务业发展为例
    陈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35-139. 
    摘要 ( 95 )   收藏
    中国服务业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补偿性增长和数量扩张后, 已进入结构升级阶段。受市场深化程度制约, 中国服务业结构的升级相对滞后, 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其中, 市场深化不足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业发展形成的制约尤为显著。服务业的未来系于改革, 而这些改革又与打破垄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各类服务业行业标准、建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社会分工细化等诸多方面的市场深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 判断、路径与政策
    王宝民, 李劲为, 田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40-143. 
    摘要 ( 70 )   收藏
    一个区域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所选择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一直排在前列, 已经进入城市群、城市带发展阶段, 但同时在城镇化演进过程中也表现出缺乏持续动力和小城镇发展问题多等特点。辽宁城镇化发展可以围绕“一群、一带、三点、两线、六组团”的路径展开。欲加快推动辽宁的城市化进程, 须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政策: 调整行政区划、建设县域中心城镇、以“产业化带动、生态化保障”为原则建设小城镇和提高辽宁省城镇化规划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大陆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政策选择
    史春阳, 孙冀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44-147. 
    摘要 ( 78 )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国际经贸发展主要以日本、韩国、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为主要伙伴主体群。而随着中俄经贸合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辽宁与俄罗斯之间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开始逐渐成为辽宁发展外向经济的重要内容。此外,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深入发展带动了东北沿海、沿边与腹地的经济互动,其最具有绩效表现性的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大经济带同吉林的长吉经济带和黑龙江的哈大齐经济带的“强强互动”。强化辽宁陆向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提高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还将极大地推动东北地区成为东北亚国际经贸合作的中枢结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政策研究
    毕德利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48-152. 
    摘要 ( 93 )   收藏
    在应对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 辽宁省仍处于高投入、高排放的阶段。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特征, 制定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辽宁省重点行业能耗是造成高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传统的发展方式是辽宁绿色城市建设的短板, 而辽宁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重点区域的战略取向。因此, 辽宁省绿色经济的发展应从重点行业的能耗入手, 以发展绿色技术为指向, 针对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确定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取向。具体而言, 应转变传统观念、建设绿色城市, 将绿色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相关行业, 开发创新型商业模式和融资机制, 并尽快完善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李卉, 陈承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53-156. 
    摘要 ( 89 )   收藏
    辽宁省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 还是从引进FDI的综合水平上看, 在东北地区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全国范围内也居于前列。FDI的引入不仅关系到辽宁省经济发展, 还关系到就业水平、消费水平等多个方面。辽宁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为人均产值、平均工资水平和FDI存量, 而且辽宁省FDI与人均产值、累计FDI呈显著正相关, 同时与省内平均工资呈显著负相关; 基本建设投资、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也影响着辽宁省FDI流入, 但作用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代东亚的思想纽带与文化关联
    《史记》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
    孙卫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57-164. 
    摘要 ( 227 )   收藏
    司马迁《史记》是朝鲜儒士喜读的史著, 也是其科举的重要内容和国王经筵日讲的重要史书, 在朝鲜王朝政治与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朝鲜士人肯定《史记》对纪传体的开创之功, 并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 而朝鲜二大正史《三国史记》与《高丽史》是效法《史记》之作, 编纂意图和体例上依从以《史记》为准的中国纪传体史书。即便在编年体等其他史书中, 也能见到《史记》的影响, 或补《史记》之阙, 或与其论难, 或效仿《史记》中的某种体裁。可见, 《史记》对朝鲜史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皇国史观”与宋代儒学的思想纠葛———以《神皇正统记》为中心
    刘岳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65-170. 
    摘要 ( 426 )   收藏
    近代日本皇国史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北畠亲房的《神皇正统记》, 该书融合儒学、佛教、神道思想, 是皇国史观形成的重要的理论化标志。近世以来, 认为《神皇正统记》受儒学特别是宋学、朱子学的影响而几成定论。但是从《神皇正统记》中对中国与日本、儒学与神道以及正统与正理的关系的理解来看, 他接受儒学的目的在于寻求日本自身的主体性和优越性, 中国的儒学思想因素直接被拿来作为“天意” “神敕” , 成为装点其神国思想的工具, 并使其神国思想具有了理论色彩和普遍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关日本海(鲸海)名称考辨
    刘信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71-175. 
    摘要 ( 422 )   收藏
    关于今日本海海域的命名, 近年引起韩国、日本等国学者的争议。韩国学者提出将“日本海”改称“东海” 日本学者则竭力主张保持“日本海”这一名称。对此问题, 中国学者最有发言权。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 今日本海先后被称为“东海”、“鲸海”、“东海”及“南海” 。结合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和尊重目前海洋命名的国际准则, 将现“日本海”命名为“鲸海”更确切, 这样既尊重了历史沿革, 又避免了与现中国东部海域———“东海”之名重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官命妇制度与明代妇女的纵向社会流动———以明人墓志铭为研究中心
    陈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76-180. 
    摘要 ( 324 )   收藏
    明代品官命妇制度是封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产生了随丈夫或儿子、孙子的官品而获得封赠的品官命妇。她们享有政治身份, 拥有特殊权利, 社会地位较高, 成为明代妇女向往的一个女性群体。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体系下, 明代妇女改变社会地位的途径非常有限。品官命妇制度为明代妇女的纵向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命妇是以婚姻为前提的, 因此命妇制度引导了明人的择婿倾向是以为官与否、或是否有潜力为官为重要标准。一旦成为命妇, 妇女也就完成了纵向社会流动的实践, 社会地位得到改变。品官命妇制度给妇女在社会公共领域里以肯定, 遂使其成为对妇女安其社会性别本分的一种鼓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社会主义改造加速完成的动力机制
    耿化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81-185. 
    摘要 ( 184 )   收藏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不应简单归因于中共指导思想的急于求成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从社会观念与历史事件的互动的视角审视, 改造启动后在领袖观念与社会行动、理论预期与实践呼应、政治压力与党政干部/改造群体的迎合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下, 拥有了加速前进的支配性、激励性、压力性的动力机制, 最终将中国提前引向社会主义的目的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伪满粮食产量问题研究
    卢骅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86-189. 
    摘要 ( 122 )   收藏
    伪满粮食产量出现了由大幅下降到逐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前水平的情况。这既是日伪当局用刺刀和各种行政手段逼迫下的畸形的殖民地农业经济的结果, 也是东北地区广大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伪满采用的一些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 根本目的是为了竭力掠夺东北地区数量庞大的农产品, 绝不是为了发展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善意之举” , 但这些技术和方法毕竟为粮食产量的逐步恢复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年鉴学派对社会历史理论的贡献
    张正明, 贺苗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90-193. 
    摘要 ( 283 )   收藏
    年鉴学派产生前, “宏大叙事”在史学领域中占统治地位。年鉴学派突破了政治史的局限, 实现了史学界的革命。年鉴学派经久不衰的秘密有两条:第一, 不断扩大史学研究领域, 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历史主题。第二, 不以创建封闭体系为目的, 面对其他学科的挑战采取跨学科的开放态度。在史学理论上, 年鉴学派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体现为:第一, 扩大了史学视野, 注重被传统史学忽视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第二, “长时段”理论不仅实现了时间观念的变革, 而且实现了史学范式的革命。第三, “年鉴范式”的着眼点和重心下移, 把研究视野转向具体的、微观的日常生活世界和社会运动的各个领域, 消解了“宏大叙事”的历史观, 给线性时间观、连续直线历史解释模式以致命一击, 使文化的作用凸显出来。年鉴学派不仅改变了历史观念, 实现了史学革命, 而且对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尼克松时期美国NSC系统的重新建构
    孙艳姝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194-199. 
    摘要 ( 262 )   收藏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自1947年创生, 逐渐成为美国外交决策系统的中心, 并在历届总统任期内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尼克松时期, 美国NSC系统在组织和程序上得以重构和改进, NSC在决策体系中的作用得到极大提升, 实现了外交决策的总统集权和白宫优势, 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处于掌管NSC系统的核心位置, 其权力的极度膨胀不仅造成与国务卿罗杰斯相互竞争, 严重抵牾, 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国安会体系运作的实际效能, 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一些理论与现实间的矛盾由此凸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赫德的政治性格探析
    曹传清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00-203. 
    摘要 ( 279 )   收藏
    政治人物的政治性格往往受政治需要、民族利益、阶级属性、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赫德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是清政府的洋雇员, 又为英国在华的侵略利益服务, 被西方学者称为“是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西方人” 。其政治性格特征不仅有很深的中西方文化的印记, 同时又受中西双方利益的影响, 表现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西方文化的开放性、中国封建主义的保守性和中国文化的中庸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奉天省农田水利纷争及政府调解原则
    金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04-207. 
    摘要 ( 102 )   收藏
    近代奉天省起步较晚的农田水利事业是随着水田农业的开发而兴起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以村为单位的共同体之间以及民族间为趋利避害而出现的各种水利纷争。诸如水旱田之间因开渠挖沟引发的纷争,稻户之间的用水纷争, 地户、稻户与水利局之间的纷争, 涉及中日两国交涉事件的水利纷争, 等等。尽管民间自行调解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办法之一, 但复杂而激烈的纷争主要还是靠地方政府逐步制定和完善各种法规章则来预防或解决的, 比如有限的河岸权和先占原则、均平用水原则、经济效益优先原则、民间协商与政府适度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等等, 体现了近代转型期奉天省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事业的管理向规范化、法制化的缓慢转变, 从而保障了该地区水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文性、超文性与文学原型——— 《吴越春秋史话》与《吴越春秋》的互文性关系研究
    刘瑞弘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08-211. 
    摘要 ( 127 )   收藏
    将互文理论引入20世纪小说研究中, 以萧军创作的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史话》与东汉赵晔所纂《吴越春秋》的文本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个案, 在对文本迁移与重构轨迹的寻绎中, 重新审视文本的构成和生产机制及文本的意义, 可以深化并拓宽互文性理论的内涵, 揭开互文空间里现当代小说和历史小说无限延展的意义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诗分歧路口”上的梁宗岱———论1930年代梁宗岱诗学理论的意义
    张洁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12-218. 
    摘要 ( 156 )   收藏
    1930年代前半期, 是梁宗岱在诗歌理论与批评方面创造力最丰沛的一个时期。其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以“纯诗”为理想, 以融合中西古今诗学为方法, 在诗歌语言的“音”与“义”的关系探索中,关注形式元素, 强调形神统一。梁宗岱的“中西融合”理论并不是空泛的, 其“纯诗”观念也并非无的放矢。他的诗歌理论体现了一种立足汉语写作、力图确立中国新诗主体意识的独特思路。其将西方“纯诗”理论中的“音”“义”结合思想与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格律化的艺术方式相结合, 不仅连接了世界诗歌与汉语诗歌, 同时也连接了现代诗学理念与古典诗学传统。这一思路对今天的诗歌研究和创作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民初东北叙事文学的现代文类演进和成就
    薛勤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19-222. 
    摘要 ( 170 )   收藏
    清末民初的东北叙事文学较多地承继了中国传统小说由古史演义而来至明清时期全面成熟的叙事文体品质。白话俗语、文言和古典白话小说语言共同构成东北叙事文学语言场, 白话俗语不断地文艺化, 古典白话小说语言不断地现世化, 文言书面语不断地边缘化, 它们博弈的结果就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文学叙事语言的生成。由传闻猎奇向日常生活转变, 这是文类的观念质发生的改变, 由对事件/社会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故事情节发展随人性而走, 初步呈现现代文学的美学特质。传统的全知视角有所调节, 部分采用有限视角, 体现了认知方式和叙事态度的改变, 叙事顺序由单一的线性时间线索转为较为复杂的空间立体结构, 更适合叙事文学的案头化要求, 大幅度地提升了叙事效果和阅读吸引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感与审美: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界定与书写
    侯敏, 王卫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23-225. 
    摘要 ( 142 )   收藏
    在当下的文学语境中, 由于人的情感和审美方式的改变, 一些传统的文学经典显然已经失去了其经典意义。因此, 对于“经典”问题的讨论在时下变得切实而必要。文学经典面临着如何界定与甄别以及应该怎样面对与书写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身体·新民·新国家———论晚清民族危机中现代身体话语的生成
    程亚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26-230. 
    摘要 ( 110 )   收藏
    在晚清, 以身体喻说国事非常流行, 身体不仅成为国家的喻体, 还是中国人反观自身的载体。作为国体的语义符码, 身体承载着思想家对国家这一民族共同体未来的想像与诉求。考察这类身体话语, 可以发现其中清晰呈现着从新身体至新民进而新国家的逻辑理路。与之伴随的身体国家化趋向, 是现代身体话语在中国生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性语境下创伤体验的文化解读
    周桂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31-234. 
    摘要 ( 224 )   收藏
    现代性本身是个悖论。它为人们带来了好处, 也带来了问题:人类精神与道德的危机, 价值的丧失, 异化感, 无根感等等。这些感受可以概括为创伤感。“创伤”原是一个医学用语, 也可引申为精神体验, 这就获得了文化意义。现代性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感受创伤和体验创伤的舞台。没有一部有关现代性的文化史会不谈及创伤。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思考现代性语境下的创伤感。信仰的迷失让创伤无法医治; 心理机制上无法应对痛苦而使创伤变成沉疴; 异化感加强了创伤之痛; “去魅”则将人彻底放逐于创伤的世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新英雄传奇对儒家“家—国”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戴莉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35-237. 
    摘要 ( 110 )   收藏
    传统儒家以“家— 国”一体为其理想的政治形态, 以家族伦理为基础和参照建立起国家的拟血亲共同体。新英雄传奇对此则既有继承也有改造:一方面, 它以温馨的家族话语展开现代民族、国家的叙写, 个体纳入政府的保护范围, 而政府则成为民之家长, 另一方面, 新英雄传奇又以“国仇”取代“家恨”, 鼓励女性离开家庭, 以非血缘的“认亲人”的方式取消“小我”之家。二者合力, “大我”的“国家”观念由此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六法海》在骈文批评上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
    于景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38-246. 
    摘要 ( 160 )   收藏
    《四六法海》一书在骈文批评方面有特殊的贡献。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是选文上非常通达与兼容, 没有严格的骈散壁垒; 二是评点与分析上视野广阔, 表现出通达的才识。当然, 本书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主要是介绍、考订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叙述文章写作背景的文字较多, 而对文章本身的分析评点却太少; 评点骈文作品时自己的见解少, 引用他人的成果过多; 史实与背景的考订多数值得称道, 但有些史料的使用也存在错误。此外, 书中对骈文作品的删节虽然有突出其典型性的一面, 但是有的明显影响其原貌。不过, 从总体上说, 本书的成就是主要的, 问题是次要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古代词论的普适性
    许博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47-250. 
    摘要 ( 103 )   收藏
    中国古代词论作为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词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普遍性文学原理, 二是词论与其它文学类别的理论经常形成互动。普适性的词论对于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和各体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那种将词学理论视为一个“独立” 、“封闭” 、“自足”的理论体系的观点是缺乏依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与自然的史前对话——— 《史记·五帝本纪》另一种解读
    王晓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51-257. 
    摘要 ( 140 )   收藏
    人与自然的对话是自人类诞生之初就开始不断发生着的历史过程。在《史记· 五帝本纪》中, 司马迁还原了处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交汇期的五帝时代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中人与自然对话的生态记忆影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肃《诗经》文献失传时间及原因考述
    郝桂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58-260. 
    摘要 ( 332 )   收藏
    王肃是三国时期重要的经学家, 包括《诗经》学在内的王肃经学在中古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然王肃《诗经》文献现在已经全部亡佚。王肃《诗经》文献基本亡佚于唐宋时期, 唐代《毛诗正义》的集大成的性质以及科举课本的地位, 加速了王肃《诗经》学文献亡佚的步伐; 宋代的战争、理学的兴起, 客观上也加速了王肃《诗经》文献的亡佚。王肃《诗经》学文献的自身的弊端, 也是其流传不远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语》“无友不如己者”本义考辨
    由文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61-262. 
    摘要 ( 245 )   收藏
    对《论语· 学而》中“无友不如己者”一语, 古今注疏多有分歧, 主要有“不交不如自己之友”和“没有不如自己之友”两说, 均未确。从文字学角度对“如”字进行解释, 得出新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的障碍与对策
    王磊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63-266. 
    摘要 ( 85 )   收藏
    二元社会结构下, 我国的低保制度呈现出城乡断裂的二元发展趋势。目前, 城市低保制度日趋完善, 而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却仅处于起步阶段,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面临诸多障碍性因素。从体制、资源、观念等多个层面对转型期城乡低保制度统筹的障碍性因素及对策进行探讨, 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全民低保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路翎与合川”学术研讨会综述
    黄菊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6):  267-268. 
    摘要 ( 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