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互文理论引入20世纪小说研究中, 以萧军创作的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史话》与东汉赵晔所纂《吴越春秋》的文本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个案, 在对文本迁移与重构轨迹的寻绎中, 重新审视文本的构成和生产机制及文本的意义, 可以深化并拓宽互文性理论的内涵, 揭开互文空间里现当代小说和历史小说无限延展的意义空间。
中图分类号:
〔1〕萧军:《吴越春秋史话》, 前记,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年.〔2〕Julia Kristeva,The Kristeva Reader, Oxford: Basil Black well,1986年.〔3〕T· S·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 王恩衷编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 第2页.〔4〕程金城:《中国文学原型论》, 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北京:三联书店, 1994 年, 第53 页.〔6〕郭箴一:《中国小说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 第132页.〔7〕蒂费纳· 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 邵炜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第82 -83 页. |
[1] | 陈定家. 互文性与开放的文本[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165-170. |
[2] | 甫玉龙, 陈定家. 超文本与互文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99-204. |
[3] | 赵小琪. 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88-193. |
[4] | 刘博苍.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互文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27-1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