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6): 212-218.

• 古代东亚的思想纽带与文化关联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诗分歧路口”上的梁宗岱———论1930年代梁宗岱诗学理论的意义

张洁宇   

  • 出版日期:2010-11-15 发布日期:2018-11-29
  • 作者简介:张洁宇, 1972年生, 文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 Online:2010-11-15 Published:2018-11-29

摘要: 1930年代前半期, 是梁宗岱在诗歌理论与批评方面创造力最丰沛的一个时期。其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以“纯诗”为理想, 以融合中西古今诗学为方法, 在诗歌语言的“音”与“义”的关系探索中,关注形式元素, 强调形神统一。梁宗岱的“中西融合”理论并不是空泛的, 其“纯诗”观念也并非无的放矢。他的诗歌理论体现了一种立足汉语写作、力图确立中国新诗主体意识的独特思路。其将西方“纯诗”理论中的“音”“义”结合思想与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格律化的艺术方式相结合, 不仅连接了世界诗歌与汉语诗歌, 同时也连接了现代诗学理念与古典诗学传统。这一思路对今天的诗歌研究和创作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梁宗岱, 新诗, 格律, 纯诗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第479 -480页.〔2〕〔3〕〔11〕〔18〕〔19〕〔23〕梁宗岱:《论诗》, 《诗刊》第2期,1931年4月20 日.〔4〕胡适:《谈谈“胡适之体”的诗》, 《胡适文集》第3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 第303 页.〔5〕〔6〕上官碧:《新诗的旧帐———并介绍诗刊》, 《大公报· 文艺》第40期, 1935 年11月10日.〔7〕朱自清:《导言》,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 1927)· 诗集》,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 年, 第8页.〔8〕魏尔伦:《诗艺》, 黄晋凯、张秉真、杨恒大主编:《象征主义· 意象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第237页.〔9〕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创造月刊》第1卷第1 期, 1926年3 月16日.〔10〕梁宗岱:《谈诗》, 《人间世》第15期, 1934 年11月5日.〔12〕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 《诗刊》第1期, 1931年1月20 日.〔13〕沈从文:《谈朗诵诗》, 《沈从文批评文集》, 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年, 第130 页.〔14〕刘继业:《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第40 -41 页.〔15〕段美乔:《实践意义上的梁宗岱“纯诗”理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16〕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38 页.〔17〕〔21〕〔22〕梁宗岱:《文坛往那里去——— “用什么话”问题》, 《梁宗岱文集》第2 卷,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香港:香港天汉图书公司, 2003年, 第54、52、55页.〔20〕叶公超:《论新诗》, 《文学杂志》第1 卷第1期, 1937年5月1 日.
[1]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2] 卢永和.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87-192.
[3] 王锺陵. 对20世纪新诗史的总概括及对诗本体、新诗特点 与其发展道路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77-185.
[4] 张仁香. 梁宗岱对“象征”中国化的独特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66-170.
[5] 文学武. 梁宗岱与中西诗学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28-231.
[6] 钱静. "五四"新诗语言的现代性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17-220.
[7] 张桃洲. 析分与整合: 百年新诗形式探索的非线性梳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143-14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