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6): 176-180.

• 古代东亚的思想纽带与文化关联 • 上一篇    下一篇

品官命妇制度与明代妇女的纵向社会流动———以明人墓志铭为研究中心

陈超   

  • 出版日期:2010-11-15 发布日期:2018-11-29
  • 作者简介:陈超, 1977年生, 历史学博士,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基础部讲师(北京100048)。
  • 基金资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一般科研基金项目(09YYA025)

  • Online:2010-11-15 Published:2018-11-29

摘要: 明代品官命妇制度是封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产生了随丈夫或儿子、孙子的官品而获得封赠的品官命妇。她们享有政治身份, 拥有特殊权利, 社会地位较高, 成为明代妇女向往的一个女性群体。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体系下, 明代妇女改变社会地位的途径非常有限。品官命妇制度为明代妇女的纵向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命妇是以婚姻为前提的, 因此命妇制度引导了明人的择婿倾向是以为官与否、或是否有潜力为官为重要标准。一旦成为命妇, 妇女也就完成了纵向社会流动的实践, 社会地位得到改变。品官命妇制度给妇女在社会公共领域里以肯定, 遂使其成为对妇女安其社会性别本分的一种鼓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 明代:品官命妇制度, 妇女, 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 

  • K248
〔1〕戴维· 波普诺:《社会学》, 李强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第96 页.〔2〕李东阳等:正德《明会典》卷8,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617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第76 -77页.〔3〕杜佑:《通典》卷34《职官典十六》, 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第197页.〔4〕胡直:《敕封张母廖安人墓志铭》, 《衡庐精舍藏稿》卷2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87 册, 第565页.〔5〕张廷玉等:《明史》卷205《唐顺之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第5422 页.〔6〕〔8〕唐顺之:《王冡妇唐孺人墓志铭》, 《荆川集》卷10,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76 册, 第441、441 页.〔7〕唐顺之:《弟妇王氏墓志铭》, 《荆川集》卷10,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76册, 第442页.〔9〕〔11〕王世贞:《故刑科给事中顾公配陆太恭人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92,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80 册, 第495、495页.〔10〕张廷玉等:《明史》卷208《顾济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 第5493 -5494 页.〔12〕胡直:《敕封张母廖安人墓志铭》, 《衡庐精舍藏稿》卷2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87册, 第565页.〔13〕李东阳:《封太安人杨母张氏墓志铭》, 《怀麓堂集》卷4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50册, 第529页.〔14〕徐溥:《亡妻李淑人墓志铭》, 《谦斋文录》卷3,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48册, 第620 页.〔15〕李东阳:《封恭人黄氏墓志铭》, 《怀麓堂集》卷82,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50册, 第864 页.〔16〕葛昕:《封孺人葛室谷氏墓志铭》, 《集玉山房稿》卷5,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96册, 第431 -432页.〔17〕王直:《夏氏孺人墓志铭》, 《抑庵文集》卷10,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41册, 第219 页.〔18〕张宁:《杨冢妇刘氏墓志铭》, 《方洲集》卷24,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47册, 第538 页.〔19〕〔21〕张宁:《亡妻王氏墓志铭》, 《方洲集》卷24,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47册, 第539 -541、539 -541页.〔20〕余继登:《赠观城县知县友溪王公暨配张孺人志铭》, 《淡然轩集》卷6,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91册, 第912 -913页.〔22〕徐溥:《程襄毅公林夫人墓志铭》, 《谦斋文集》卷3,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48册, 第616 -617页.〔23〕《明太祖实录》卷14, 洪武三十年十一月壬辰, 江苏国学图书馆影印明传抄本.〔24〕《明世宗实录》卷194, 嘉靖十五年十二月己酉, 江苏国学图书馆影印明传抄本.〔25〕李东阳等纂, 申时行等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卷101,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8年, 第1555页.〔26〕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87,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598册, 第569页.〔27〕胡直:《诰封周母王夫人墓志铭》, 《衡庐精舍续稿》卷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87册, 第752 -754页.〔28〕吴宽:《太恭人石母赵氏墓志铭》, 《家藏集》卷69,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255册, 第675 页.
[1] 聂伟. 社会流动与外群体歧视——基于CGSS2005数据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02-110.
[2] 杨成波. 离异妇女贫困化原因的社会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41-45.
[3] 钟春华. 农村“留守妇女”维系婚姻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52-55.
[4] 王俊文.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井冈山市A 镇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61-63.
[5] 陈宝良. 明代的妇女教育及其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157-161.
[6] 陈宝良. 明代妇女的生育之职及其相关习俗[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40-144.
[7] 陈秋红, 冯尚春. 妇女非正规就业的局限性及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70-72.
[8] 宋晓茹, 张丹, 白志杰. 辽宁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58-60.
[9] 侯竹青. 太平天国奠都之初的妇女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179-186.
[10] 刘正刚, 侯俊云. 明清女性职业的商业化倾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22-126.
[11] 郑全红. 论民国时期女子的财产继承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23-128.
[12] 马桂新. 妇女与可持续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53-57.
[13] 刘淑丽. 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93-97.
[14] 王春荣. 现代女性文学发生的理论前导--重读"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15-118.
[15] 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课题组. 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大连市社会流动调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44-5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