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儒家以“家— 国”一体为其理想的政治形态, 以家族伦理为基础和参照建立起国家的拟血亲共同体。新英雄传奇对此则既有继承也有改造:一方面, 它以温馨的家族话语展开现代民族、国家的叙写, 个体纳入政府的保护范围, 而政府则成为民之家长, 另一方面, 新英雄传奇又以“国仇”取代“家恨”, 鼓励女性离开家庭, 以非血缘的“认亲人”的方式取消“小我”之家。二者合力, “大我”的“国家”观念由此建立起来。
中图分类号:
〔1〕张端穗:《天与人归———中国思想中政治权威合法性的观念》, 刘岱总主编:《中国文化新论· 思想篇(一):理想与现实》, 北京:三联书店, 1992年, 第141 页.〔2〕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 年, 第168页.〔3〕吴虞:《读荀子书后》, 《新青年》第3 卷第1 号, 1917 年3月.〔4〕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青年杂志》1915年第1 卷第1 号.〔5〕中野美代子:《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 若竹译,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9年, 第41 页. |
[1] |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
[2] |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
[3] |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
[4] |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
[5] |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
[6] |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
[7] |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
[8] |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
[9] |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
[10] |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
[11] |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
[12] | 巫晓燕. 悲剧性的灵魂史———解读建国后作家的精神策略与心路历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60-264. |
[13] | 杨剑龙, 王童. 论后革命时代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类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92-196. |
[14] | 郑光锐. 双重文化下自我认同的嬗变轨迹———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中男性形象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24-227. |
[15] | 刘芳坤, 罗文军. 现代性预案: 一种当代文学史的阐释空间———评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44-2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