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6): 165-170.

• 古代东亚的思想纽带与文化关联 • 上一篇    下一篇

“皇国史观”与宋代儒学的思想纠葛———以《神皇正统记》为中心

刘岳兵   

  • 出版日期:2010-11-15 发布日期:2018-11-29
  • 作者简介:刘岳兵, 1968年生,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天津300071);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100875)。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70097)

  • Online:2010-11-15 Published:2018-11-29

摘要: 近代日本皇国史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北畠亲房的《神皇正统记》, 该书融合儒学、佛教、神道思想, 是皇国史观形成的重要的理论化标志。近世以来, 认为《神皇正统记》受儒学特别是宋学、朱子学的影响而几成定论。但是从《神皇正统记》中对中国与日本、儒学与神道以及正统与正理的关系的理解来看, 他接受儒学的目的在于寻求日本自身的主体性和优越性, 中国的儒学思想因素直接被拿来作为“天意” “神敕” , 成为装点其神国思想的工具, 并使其神国思想具有了理论色彩和普遍性意义。

关键词: 皇国史观, 儒学, 《神皇正统记》, 北畠亲房

中图分类号: 

  • K312.4
〔1〕文部省:《国体の本義》, 东京:内阁印刷局, 1937年, 第9 -10 页.〔2〕〔5〕〔7〕〔9〕〔10〕〔11〕〔12〕〔13〕〔14〕〔15〕〔16〕〔17〕〔19〕〔20〕〔21〕〔22〕〔23〕〔24〕〔26〕〔27〕〔28〕〔29〕〔37〕北畠亲房:《神皇统记增镜》, 岩佐正校注, 东京:岩波书店, 1965 年, 第116、69 -70、41、71、48 -49、90、124、163、88、105、122、88、159 -160、177、162、82 -83、60 -61、191、192、149、184、177、95页.〔3〕丸山真男:《神皇正統記に現はれたる政治観》, 《戦中と戦後の間(1936— 1957)》, 东京:みすず书房, 1976年, 第86 页.〔4〕〔18〕丸山真男:《丸山真男讲义录》第五册, 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 1999年, 第298、296页.〔6〕北畠亲房:《元元集》卷5《神国要道篇》, 平田俊春:《神皇正統記の基礎的研究》别冊《校本元元集》, 东京:雄山阁, 1979年,第202 -203页.〔8〕足利衍述:《镰仓室町时代之儒教》, 东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 1932年, 第183 页.〔25〕玉悬博之:《〈神皇正統記〉の歴史観》, 《日本中世思想史研究》, 东京:ぺりかん社, 1998 年.〔30〕平泉澄:《神皇正統記の内容》, 《武士道の復活》, 东京:至文堂, 1933年, 第260 -261页.〔31〕平泉澄:《神皇正统记解说》, 北畠山房:《神皇正统记》,《日本思想丛书》第10编, 文部省藏版, 第14页.〔32〕文部省:《国体の本義》, 东京:内阁印刷局, 1937年, 第75页;文部省教学局编:《臣民之道》, 《日本文化》第71册, 日本文化协会, 1941年, 第27页.〔33〕韩东育:《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年, 第63 页.〔34〕下川玲子:《北畠親房の儒学》, 东京:ぺりかん社, 2001年, 第287页.〔35〕〔36〕岩波书店编:《中世神道论》, 日本思想大系19, 东京:岩波书店, 1977年, 第256、263页.〔38〕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凡例》, 《朱子全书》第11 册, 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第3476-3477页.〔39〕《絅斋先生文集》, 《近世儒家文集集成》第二卷, 东京:ぺりかん社, 1987年, 第180 页.〔40〕西顺藏:《山崎闇斋学派》, 日本思想大系31, 东京:岩波书店, 1980年, 第353 -354页.〔41〕丸山真男:《闇斎学と闇斎学派》, 《山崎闇斎学派》, 日本思想大系31, “解说”, 东京:岩波书店, 1980年, 第618 页.〔42〕〔43〕小岛毅:《靖国史観———幕末維新という深淵》, 东京:筑摩书房, 2007年, 第135 -137页.
[1] 张圆圆. 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传统借鉴与当代反思——论《明儒学案》的哲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36-40.
[2] 刘培. 经世致用与激励名节——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与辞赋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75-182.
[3] 陈景彦, 张锦. 从江户时代年号看日本对儒学文化的吸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46-149.
[4] 曾军. 从“注经”到“论文”——刘勰的儒家典籍文学经典化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1-166.
[5] 张昭军. 援西入儒——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18-123.
[6] 李春青. 儒学“独尊”之原因新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89-93.
[7] 周复光. 试论儒家的"立人之道"[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21-25.
[8] 傅新毅. 心性论的祛魅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21-24.
[9] 唐凯麟, 曹刚. 儒学的再生是否可能--论儒学的当代命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4-1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