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哲学基础理论新探
    论一阶谓
    徐长福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4-10. 
    摘要 ( 366 )   PDF(pc)(364KB) ( 123 )   收藏
    符号指谓可分为三个阶次。以个别词为主词、以表实在意义的普遍词为谓词的符号指谓为一阶指谓。一阶指谓的真假, 取决于个别词所指代的对象是否在自然直观中存在, 以及实在词所提供的意义在对象身上有无直观对应物。把一个实在词归给一个个别词, 这就是一阶谓。一阶谓可分为对亲指的述谓和对非亲指的述谓。亲指的对象完全在直观中, 其异质性自动呈现, 迫使述谓加以接受, 这叫“直观决定述谓” 。可是, 在对非亲指的述谓中, 由于对象不在直观中或不完全在直观中, 述谓所受到的直观约束是间接的和柔性的, 从而易于根据有限直观素材进行主动的同质化建构, 并导致异质性的减少或去除。同质化发展到极致就是概念化, 其原则为“述谓决定直观”——— 概念具有颠覆直观的力量。概念化是一阶谓的痼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私有财产与人类解放———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倪娜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1-14. 
    摘要 ( 229 )   PDF(pc)(272KB) ( 271 )   收藏
    “私有财产”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关键词。在马克思看来, 现代工业社会既是现代工业资本的绝对胜利, 又是私有财产对人的统治的完成, 这种以最普遍的形式存在的世界历史性力量, 是任何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全面反思, 马克思揭示了这种以私有财产形式存在的世界历史性力量, 以及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实现自我解放的现实必然性, 从而为人类的解放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兰查斯和密里本德之争”的历史真相及其价值
    刘力永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5-18. 
    摘要 ( 227 )   PDF(pc)(214KB) ( 125 )   收藏
    普兰查斯和密里本德之间关于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争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次重要争论。争论的缘由不在于是否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现象为研究对象, 而在于理论研究方式的迥异。然而这场争论的理论价值却远远超出问题本身, 因为它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主题, 改变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四重内涵
    张剑抒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9-21. 
    摘要 ( 730 )   PDF(pc)(155KB) ( 411 )   收藏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包括四个方面:人性的复归、人类生存理想、社会形态、革命行动。“人性复归”是马克思理解共产主义本质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共产主义首先构成了“人类生存理想”。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生存理想并非是一种“乌托邦”, 它必然要落实在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当中, 因此, 共产主义必然作为一种未来的“社会形态”而存在。最后, 为了实现上述理想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还应该成为一种趋向理想社会形态的“革命行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方法论尝试———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
    王新生, 齐艳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22-27. 
    摘要 ( 195 )   PDF(pc)(391KB) ( 756 )   收藏
    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重建、捍卫和修正历史唯物主义是他们的核心任务, 他们尝试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诠释, 而科亨关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分析就是这种诠释的一个范本。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探索是一种新的尝试, 它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拓展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可能路径, 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善、宽容与平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周国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28-32. 
    摘要 ( 152 )   PDF(pc)(272KB) ( 568 )   收藏
    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所在。尽管它并不是一个制度化的规则系统, 但它却是一个力图维护民主、创造自由与保障秩序的规则系统的道德前提条件。和谐必须符合伦理要求, 在社会道德关系中寻求协调的可能。在其价值内涵上, 它包括政治从属于伦理的道德主义原则, 公共善与个人善相兼备的共同体主义原则, 尊重差异、强调宽容的多元主义原则, 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普遍主义原则, 民主、自由与秩序相融合的平等主义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
    姜朝晖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33-35. 
    摘要 ( 161 )   PDF(pc)(158KB) ( 465 )   收藏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不仅异常活跃, 而且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对此要做客观地分析, 不能简单地否定。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另一方面又不能放任自流, 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无论是以一元取代多元, 还是以多元否定、削弱一元都是不正确的。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首先应准确定位各种社会思潮的位置, 确立明确的目标取向,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责任价值观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意蕴
    张首先, 刘延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36-38. 
    摘要 ( 205 )   PDF(pc)(181KB) ( 135 )   收藏
    对生态责任价值观的呼唤和确立已成为21世纪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生态责任价值观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 本来就植根于人类思想文化的血脉之中, 然而, 自工业社会以来, 生态责任价值观却在工业文明所崇尚的物质主义的“场域”中被放逐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对现代人类所造成的强制性恐惧和焦虑呼唤着生态责任价值观的“出场”。由于生态责任价值观自身蕴涵着人与自然“合以成体”的共生关系, 它必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场域中超越其他形形色色的价值观而成为当下的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康德的想像力难题
    王建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39-42. 
    摘要 ( 192 )   PDF(pc)(269KB) ( 536 )   收藏
    在康德那里, 想像力首先被定位为一种直观的能力, 而这种直观的能力不同于感性直观之处在于它可以超越“对象在场”的条件限制, 这一特征使得想像力直观在本性上是一种“自由的直观”。不过, 想像力的自由虽然是无限的, 却并不是无规则的, 它必须接受理性法则的指导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鲍曼流动现代性理论的哲学透视
    任东景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43-45. 
    摘要 ( 208 )   PDF(pc)(158KB) ( 672 )   收藏
    在鲍曼看来, 现代性是一个陷阱, 后现代性又是一个雷区, 其思想在经历一个辩证的发展历程后,最终的坐标定位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性批判和重建基础上的流动现代性理论上。其流动现代性理论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 突出地表现为:时间统治空间的时空观、非控制性和易变性的运动观以及解构与建构传统的历史观, 从而构成了理论体系的哲学前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徂徕学视域中的“和魂汉才”
    金钟哲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46-49. 
    摘要 ( 248 )   PDF(pc)(214KB) ( 298 )   收藏
    徂徕学主张“汉才”非孟子及朱熹主张之儒学而是孔子之道, 在重新解读儒学的过程中, 在口头上以恢复孔子的“先王之道”为旗号, 从求实、求利和经世治民的角度重新建构了“和魂”。徂徕学建构“和魂”的主观愿望是复古中国的儒家思想, 但导致的客观结果却是解构了中国的“汉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阿格的文化研究观
    马驰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50-53. 
    摘要 ( 190 )   PDF(pc)(302KB) ( 244 )   收藏
    大凡一种理论都需要有一个支点, 即所谓的阿基米德点。但本· 阿格认为文化研究却应“去阿基米德主义” 。他反对西方实证主义的文化研究, 但同时认为某些实证的人类需求的虚假性应该成为文化评判的标准。因为在文化成为奴隶的地方, 需求就是虚假的;; 在文化赋予我们以多元方式进行创造的地方, 需求就是真实的。他不完全赞成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精英主义立场, 但他认为文化批评有助于培养差异和挑战, 揭露晚期资本主义中“幻想的客观语境”。文化研究特有的任务就是表明经验和存在的不同模式的可能性, 它们不受文化工业自律倾向的束缚。但是文化研究有不同的形式, 有的更为政治化。本· 阿格倡导的文化研究, 有助于对后现代性经验去神秘化、解构后现代, 因而实现现代性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现代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
    张喜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54-57. 
    摘要 ( 220 )   PDF(pc)(215KB) ( 1105 )   收藏
    当今的女性主义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但后现代主义去政治化的倾向使女性主义面临失去旗帜的危险。后现代视野下的女性主义在解构主体的同时, 也失去了其原有的目标。批评方法和理论的政治评价是女性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为此, 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真正的女性主义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对自己的话语和实践去性别化, 将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变成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莫地的变迁———内城贫困区整体改造与社区治理研究
    孟翔飞, 苏春艳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58-62. 
    摘要 ( 193 )   PDF(pc)(324KB) ( 417 )   收藏
    中国城市贫困区与体制的变迁和产业的兴衰密切相关, 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城市贫困区属于“社会排斥”的产物, 那么中国的城市贫困区则是“体制排斥”、“社会排斥”、“产业排斥”和“单位排斥”综合作用的结果。辽宁抚顺莫地社区棚改前后变迁巨大, 社会结构因城市居住空间改善而提升, 展示了社区变迁、生活重建与社区治理的关系。棚户区改造是政府适度干预的一个典范, 政府是棚户区改造的主体, 政府的推进是棚户区得以“旧貌变新颜”的主导力量。但面对“后棚改问题” , 单一的政府支持是无效率的, 现有的社区组织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构建新的居住空间——— 社区, 是深化棚户区改造的新目标。实践证明, 单一的市场运作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 单一的制度体系并不能解决政府的效率问题; 单一的社区模式并不能解决社区治理问题。“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不仅仅是解决棚户区改造的问题, 也不仅仅是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 甚至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应对突发性事件或重大危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社会视角下突发事件概念的解读
    赵廷彦, 赵江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63-66. 
    摘要 ( 207 )   PDF(pc)(212KB) ( 584 )   收藏
    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 突发事件频发。从风险社会视角对突发事件的概念进行解读, 揭示我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突发事件呈现出现代性和社会主体性特点; 从突发事件元概念出发, 形成了紧急突发事件、危机突发事件与灾害突发事件的种差概念, 实现了风险社会与突发事件的映射整合以及突发事件对于紧急事件、危机事件与灾害事件的涵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现代奢侈消费的伦理解析
    何小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67-69. 
    摘要 ( 189 )   PDF(pc)(232KB) ( 215 )   收藏
    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 奢侈消费越来越为大众瞩目。作为匮乏社会向富裕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奢侈消费已成为现代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奢侈消费在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应转变传统观念, 摒弃对奢侈消费过激的心理, 以更为理性和更为成熟的心态看待奢侈品生产和奢侈消费。客观评价和理性对待奢侈消费, 才会使经济发展与社会消费心理、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民法价值观
    王利民, 于德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70-73. 
    摘要 ( 113 )   PDF(pc)(215KB) ( 252 )   收藏
    民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离不开一定的政治思想条件并必然受一定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缺乏民法传统, 需要民法价值观的建立。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人本主义的民法价值观, 它的提出使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民法的市民社会在价值观上找到了契合点, 中国民法的现代化应当成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是以人为核心和目的的思想观, 与现代民法价值观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必然孕育着现代中国民法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中国民法价值观只能在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上形成与发展, 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科学发展观在保障人的自由与平等发展上与民法价值构造的一致性, 并对推动民法保障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立法的总体性评估析论
    汪全胜, 陈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74-77. 
    摘要 ( 131 )   PDF(pc)(222KB) ( 250 )   收藏
    立法的总体性评估指的是立法机关针对一定时间范围内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或评估。立法的总体性评估一般发生在社会关系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法律调整的对象或内容发生重大变化, 法律效力产生了危机。立法的总体性评估有一定的优势, 能够避免法律冲突现象的发生, 相对节约立法成本, 但这种评估不具有针对性, 其回应性也有一定的障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UCP600的远期信用证法律问题探究
    王淑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78-81. 
    摘要 ( 151 )   PDF(pc)(225KB) ( 299 )   收藏
    为了顺应中长期国际贸易的融资需求, 开证行不仅依据即期汇票承诺付款, 而且通过远期汇票、甚至不开立汇票等形式为进口商安排资金, 传统的即期议付职能由此发生了变革, 信托收据承载的贸易融资使命应运而生; UCP600奉行的绝对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面临着挑战, 而相对宽松的审单规则与严格的拒付通知之间形成了对峙, 导致此类信用证司法审判方面的争议层出不穷, 如何协调信托收据质押的担保物权与票据法上的权利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勒合同法理论探析
    黄锡生, 段小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82-84. 
    摘要 ( 171 )   PDF(pc)(176KB) ( 262 )   收藏
    富勒的合同法理论对现代英美法系影响深远, 富勒所构建的合同信赖利益损害赔偿理论导致了信赖原则在英美合同法领域的勃兴, 其对约因与合同形式关系的分析也很深刻。我国合同法亦可借鉴富勒合同法理论的信赖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 在法理内容和立法语词中增加此项内容有利于我国合同法的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对警察的检察监督———以宪法为中心
    吴延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85-88. 
    摘要 ( 131 )   PDF(pc)(219KB) ( 377 )   收藏
    对警察的检察监督实质上反映的是既定宪政体制下检察权与警察权的配置关系, 需要我们对检察权的法律属性和定位作出科学判断, 要作一般性的宪法层面的考察, 将警察机关的所有职权行为以及警察个人行为都纳入到检察监督的范围内, 不能囿于刑事司法监督的传统视阈。然而, 这种宽泛性检察监督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所以将这个问题特别提出来, 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目前的制度建设和司法实践来看, 对警察的检察监督在权威性和实效性上离宪法的要求相去甚远, 需要我们在对检警关系的定位予以整体性把握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 积累经验, 拓展检察监督的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弈国际反倾销与企业“走出去”发展
    王振华, 王璐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89-91. 
    摘要 ( 155 )   PDF(pc)(166KB) ( 206 )   收藏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 奉行经济民族主义的国家对华接连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手段, 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正常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外国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国民待遇”原则, 认真分析反倾销立案国内部矛盾关系, 并针对其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求, 积极参与外国政府采购项目的投标竞争, 坚定不移地实施企业“走出去”发展, 才是我国企业博弈国际反倾销等不利影响的正确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经济争议及反思
    对“国进民退”争议的反思
    刘瑞, 王岳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92-97. 
    摘要 ( 164 )   PDF(pc)(319KB) ( 494 )   收藏
    从客观统计数据看, 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并不存在, 所有制改革继续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在部分学者和媒体对这一虚构命题热炒的背后, 存在着三种倾向性态度:用“国企低效、垄断”论来否定国企、用“球员裁判兼任”论来否定宏观调控、用“好坏市场经济”论来质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都不符合实情。国企在行为目标上具有经营与公共属性, 在产权组织结构上坚持全民所有和政府主导, 在决策激励机制和监控评价机制上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和规定, 在经营决策管理上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这些都有效保障了国企在宏观调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
    李政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98-102. 
    摘要 ( 229 )   PDF(pc)(281KB) ( 918 )   收藏
    “国进民退”是一个伪命题, 其在概念上是模糊的, 在总体上是不存在的, 在个案上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局部的国有企业扩张现象,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泛泛而论。评判国有企业“进退”的利弊和正当性, 关键要看其向何处进、何处退, 为何进、为何退, 如何进、如何退。“国进”并不意味着“民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而应是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应该基于有效发挥国有经济功能, 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评价国有企业的绩效与行为, 并致力于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与管理效率的提高, 而不是对其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技术创新研究
    基于不同区域尺度的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研究
    文 , 金雪琴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03-108. 
    摘要 ( 136 )   PDF(pc)(470KB) ( 101 )   收藏
    通过构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 对1999—; 2007年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进行三大区域尺度的实证研究, 发现:第一, 如果按传统的三大经济发展地带来分析, 东部地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而中、西部差距不大;第二, 如果按八大经济区来分析, 可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为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 第二等级为北部沿海地区, 第三等级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东北地区, 第四等级为大西北地区;第三, 进一步深入创新能力突出的东部沿海地区, 并以三大经济圈为尺度来探讨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 长三角创新能力最强, 依次是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传统工业如何以技术创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白玲, 刁伟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09-112. 
    摘要 ( 191 )   PDF(pc)(245KB) ( 270 )   收藏
    我国的传统工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面临着诸多困境, 而走出这些困境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具体包括:通过发展专有技术实现价值增殖, 突破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从标准化和大众化商品的出口向差异化、客户定制化的“小众化”商品转变和升级;; 创建能够反映和衡量传统工业“隐蔽的创新”的创新指标;; 完整地或双向地看待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互动关系; 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推动传统工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上的重要作用; 探索新技术、新兴产业与传统工业的技术创新有效结合的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赖纳特的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政策与中国意义
    杨虎涛, 陈国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13-117. 
    摘要 ( 202 )   PDF(pc)(337KB) ( 305 )   收藏
    赖纳特所提出的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迥异于传统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从特定的生产活动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一点出发, 系统地阐述了报酬递增行业的选择、保护与扶植对一国摆脱低水平经济困境, 争取更好的贸易条件甚至促进良好的政治结构的重要作用。其诸多观点, 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启发性意义, 如, 重视企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重视产业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
    张江华, 李晓晨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18-120. 
    摘要 ( 204 )   PDF(pc)(191KB) ( 396 )   收藏
    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计算各种投入产出相关系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物流业的产业化已初见成效, 能够对工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依赖产业自身发展的潜力也较大, 但仍存在诸如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力与感应度水平偏低、为生活消费提供服务力度不够、附加价值率不高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保险业的风险防范
    李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21-124. 
    摘要 ( 163 )   PDF(pc)(214KB) ( 343 )   收藏
    华尔街金融动荡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心理传导渠道对中国保险业发展构成消极影响。2009年进入到后金融危机时期, 金融机构面对着财富增长变幻不定、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新形势, 最迫切的是做好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我国保险业应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在做好风险防控、保障市场安全的根本前提下, 继续稳步推进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保险深化理论与实证分析
    张大龙, 任俊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25-128. 
    摘要 ( 154 )   PDF(pc)(257KB) ( 160 )   收藏
    借鉴金融深化理论, 对保险深化的定义、内涵和决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并运用保险深化理论对改革开放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实证分析。事实证明, 中国保险深化的进程实质是产权明晰和国家产权逐步退出的过程, 属于典型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 下一步中国保险深化的攻坚和关键是国有保险主体的产权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我国内需的影响路径研究
    刘海莺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29-131. 
    摘要 ( 161 )   PDF(pc)(184KB) ( 225 )   收藏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而在国内拉动内需乏、刺激消费政策低效的形势下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调整可促进企业和个人有效投资,提高消费倾向, 释放潜在消费偏好, 以此对拉动内需做出重大贡献。由此, 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和二次分配领域都应考虑这种影响路径, 挖掘潜在需求能力, 并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俄关系的政治经济解读
    马小平, 周延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32-135. 
    摘要 ( 194 )   PDF(pc)(211KB) ( 208 )   收藏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发生大变化大调整,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中俄两国更需相互借重和支持, 其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处在第二个十年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关键的发展阶段里, 中俄在全球性、区域性以及地缘性的政治经济合作方面应该有更高水平的战略协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我国农地制度改革路径的博弈分析
    李静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36-138. 
    摘要 ( 135 )   PDF(pc)(178KB) ( 174 )   收藏
    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缺陷渐显, 学术界存在很多“私有化” 、“国有化”的争论。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点看, “集体所有, 家庭经营”基础上加大市场对农地使用权配置的力度才是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途径, 要从廓清农地产权结构、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扶植中介组织、建立农村保障体系和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等方面来加速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确定条件下家庭购房决策实物期权评估模型
    王春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39-142. 
    摘要 ( 210 )   PDF(pc)(246KB) ( 278 )   收藏
    将实物期权应用到家庭购房决策上, 在未来房价不确定条件下, 家庭是否购房, 是一个何时购房的机会选择。家庭若选择付出一期的租金, 而不在当期做出购房决定, 此举可能经由下一期的房价下跌而获得弥补甚至获利, 但也有可能因为房价上涨而增加总成本的支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人自称“中国”考论
    赵永春, 李玉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43-149. 
    摘要 ( 869 )   PDF(pc)(366KB) ( 975 )   收藏
    辽人“中国意识的觉醒”, 并非是到了辽兴宗以后才出现, 而是早在契丹建国之初, 契丹人就已经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的影响, 开始以“炎黄子孙”自诩, 并以“中国”自居了。到了辽圣宗时期, 由于契丹人正统意识觉醒, 又在自称“中国”的基础上, 开始自称正统。辽兴宗以后, 中国正统意识进一步增强, 公开向国人及宋、高丽等国宣称辽朝是中国正统。辽人自始至终自称“中国”, 主要是利用和发挥历史上比较宽泛的“中国”概念, 以为自己居于“天下之中”的缘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法战争前的中法越南问题交涉与中越关系的变化
    李云泉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50-155. 
    摘要 ( 315 )   PDF(pc)(452KB) ( 987 )   收藏
    1874年法越《甲戌和约》签订后, 中法在越南属国地位问题上展开长期交涉, 由此引发朝贡体制与条约体制的冲突。其间, 清朝官员对国际法的援引和运用, 表明他们已能较为娴熟地将西方外交惯例用于实践, 以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同时, 法国对越南的殖民侵略与西南边疆岌岌可危的局势, 促使清政府主动尝试改善与越南的关系, 并得到越南的积极回应。此一突破传统朝贡体制框架的举措, 无疑是西方冲击下两国被迫作出的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屈辱与认同之间:清末民初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以胶澳租借地为中心
    曲晓雷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56-163. 
    摘要 ( 306 )   PDF(pc)(529KB) ( 241 )   收藏
    清末民初时期媒体和民众所认识的德国一直在被统治的“屈辱”与“认同”的两端游移。德国对青岛城市现代化因素的塑造, 表现在交通、建筑、卫生以及生活方式诸方面并构成青岛城市优越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人在构建德国形象时所表现的矛盾, 绝不仅仅归因于现代性因素的影响, 对寻求民族自强之路的渴求、德人统治方式对于原有社会秩序的力求维持、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与日本占据时期统治方式的对比等因素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政治评论中的孔子———以1920— 1950年间的主要报纸为例
    张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64-170. 
    摘要 ( 188 )   PDF(pc)(530KB) ( 466 )   收藏
    一战与冷战之间的美国政治生活, 既有传统的两党争锋, 更有罗斯福新政、禁酒运动和战时动员等打上时代烙印的事件。与每一次争议性政治话题相影随的是人们在报纸上的激烈辩论。辩论者引经据典, 针砭时弊。鉴于孔子的盛名及其思想的巨大影响, 孔子成为政治评论中重要的参照对象乃至立论依据, 孔子以特殊的方式进入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如此语境下的孔子形象褒贬兼有, 映射出美国人认识孔子时的一贯模式:一方面, 他们崇尚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人性关怀及其为人类社会确立的高远目标; 另一方面, 他们又对中国历朝政府僵化遵循儒家思想而致国力衰弱深感惋惜甚至蔑视。一战之后30年间美国报纸上的政治评论明白无误地展现出美国孔子形象一以贯之的双重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郭嵩焘与西方电报文明
    夏维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71-175. 
    摘要 ( 237 )   PDF(pc)(379KB) ( 792 )   收藏
    在晚清电报建设史上, 清朝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当是一位重要人物, 他利用亲临西土之便, 广泛考察西方电报文明, 并在积极予以介绍的同时, 强烈吁请清政府引进这项技术, 进而同守旧力量展开论争, 成为晚清电报建设的重要舆论制造者及趋新力量的中坚。郭的这一身份的形成以一个案揭示出晚清中国在强大西潮冲击下思想界的分化, 以及晚清社会、观念变迁过程中近代向传统挑战的众多面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文艺与政治的“张力”关系
    赖大仁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76-182. 
    摘要 ( 192 )   PDF(pc)(373KB) ( 669 )   收藏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无论是作为文艺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还是作为文艺理论与批评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都是难以回避的。现代社会的政治, 既表现为国家、政党和政治家的政治, 也表现为群众的政治,这两个方面的政治既有可能是和谐统一的, 也有可能存在差距和矛盾冲突, 彼此难免会形成一定的紧张关系; 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 无不对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而文艺作为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反映与表现, 也必然会与政治发生复杂的“张力”关系。从各种历史事实和文艺实践情况来分析, 文艺与政治实际上是一种颇为复杂紧张的“张力”关系。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宏观层面看, 文艺与政治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社会生活中不同的政治诉求本身就可能形成一定的“张力” , 并由此带来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关系。从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或内涵与外延关系层面考察, 文艺作品的内涵关系, 既包括作品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 也包括它所蕴涵的丰富意蕴, 其中可能包含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各种认识感悟在内, 关联着包括物质生活、道德风尚、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也包括政治在内。正是由于这种政治因素的介入, 并与其他道德、宗教、文化、审美等因素融合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 才成就了它们的丰富深刻与不朽魅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宋金对峙中期南北文士心态与文学格调
    沈文雪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83-186. 
    摘要 ( 167 )   PDF(pc)(221KB) ( 128 )   收藏
    宋金南北对峙发展到中期, 迎来了和平相处之世。此时置身于南北方的文士, 已不复有初期“借才异代”的特征。在南北华夏正统观以及地域文化背景下, 他们的心态迥异, 这主要体现在融入盛世心理、用世意念以及寄情山水田园人生境界与生活情趣的追求上, 文学格调亦与之关联发生变化。考察南北文士不同心态的形成以及对文学格调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认识这一阶段文学发展演变以及南北内部审美风格走向, 进而认识宋金文学向元代文学的逐渐转型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审美意识形态视野下的汉代“移风易俗”音乐政策
    杨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87-191. 
    摘要 ( 194 )   PDF(pc)(257KB) ( 471 )   收藏
    在儒学意识形态地位提高、汉儒与官方思想家倡导并阐发音乐之移风易俗作用、统治者亟需统一经义等因素共同推动下,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在汉章帝时由儒家审美意识形态命题升进为官方文艺政策, 但此后东汉官方政教观念与实践皆不重乐教以致该政策最终失效。究其原因, 该政策酝酿过程中已隐含儒术被作为“缘饰”工具、雅乐衰落、歌诗兴起等先天不足。其得失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联并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刘熙载佚诗考
    杨抱朴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92-194. 
    摘要 ( 271 )   PDF(pc)(231KB) ( 134 )   收藏
    刘熙载既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也是著名诗人, 其诗收入《昨非集》第二卷。在研究刘熙载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一些刘熙载的佚诗。这些佚诗见于其朋友的《诗话》、别集以及刘熙载本人的书法作品之中,它们对于了解刘熙载的生平、交游以及艺术情趣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是不可多得的文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先秦诗歌看巫风的性恋文化意蕴
    洪树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95-198. 
    摘要 ( 184 )   PDF(pc)(247KB) ( 433 )   收藏
    巫风是上古时代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是一种建立在对鬼神迷信基础之上的信仰习俗。它蕴涵着人与巫女、人与神(鬼)的性恋关系, 这种性恋关系具有虚幻性。《诗经》、《离骚》和《九歌》等诗具有巫风色彩的这种性恋文化的鲜明踪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敦煌写本S.6171与唐代宫词发展
    钟书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199-201. 
    摘要 ( 151 )   PDF(pc)(249KB) ( 341 )   收藏
    敦煌写本S.6171为一佚名残卷, 残存宫词39 首, 由于文学价值较大, 向来备受关注, 研究者甚多, 分歧较大。结合S.6171宫词第二首及相关史实, 可推断此诗及这组宫词的创作, 大体出于敦煌诗人在民间为德宗降诞日的献寿而作, 创作时间应该在德宗统治的晚期, 进而反映出唐代宫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
    赵小琪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202-206. 
    摘要 ( 172 )   PDF(pc)(388KB) ( 186 )   收藏
    作为影响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文学文本、传播媒介、受众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互动互利的关系, 它们不仅共同扭结成一股合力促进了当代台港小说资源和信息在祖国大陆传播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和重组, 而且作为重要的制约性力量进入了祖国大陆文学的内部, 推动了祖国大陆作家身份、媒介功能、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 从而构成了动态的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和接受的效果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性的生活延展与文学的商化写作
    王纯菲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207-211. 
    摘要 ( 149 )   PDF(pc)(245KB) ( 140 )   收藏
    文学性的提出并引起关注, 是新世纪文学处境的一个体现, 使文学与生活的互融与互动关系在反映论之外获得了新的研究场域, 新世纪文学在被削弱或痛失一部分传统属性与传统权力的同时, 又有了另一种命运, 即它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不在场的文学在场。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在文学性越界进入生活的同时, 文学商化写作却又在文学性的真正意蕴中退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资源与作家经验
    李有亮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212-215. 
    摘要 ( 143 )   PDF(pc)(214KB) ( 180 )   收藏
    文学创作的资源问题, 一直是潜藏在文学活动复杂的表象背后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从作家创作准备的活动形态来看, 文学资源具有精神性和个人性两大特征, 它与作家个体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尤其是作家关于童年、少年经验的记忆, 构成其创作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更为重要也更具挑战性的, 是如何回到这些“原生性经验”记忆中, 并从中发掘出文学的丰富的内涵及意义, 这不仅需要灵魂的指引, 更需要深邃的文学眼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书信体小说文体特征论
    韩蕊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216-218. 
    摘要 ( 271 )   PDF(pc)(265KB) ( 1663 )   收藏
    中国现代书信体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文坛, 其独特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阅读关系的虚拟性、互动情绪的倾诉性和多种叙事方式的兼容性。这种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体与时代的双向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方铭著《战国文学史论》
    刘刚, 逯宏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219-221. 
    摘要 ( 155 )   PDF(pc)(211KB) ( 351 )   收藏
    方铭著《战国文学史论》是战国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该书充分利用传世文献、考古新材料, 加之极具个性的创造性思维, 以简洁的行文, 高远的立意, 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广博的学术视野和屡有创新的文学史认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本意识与文学史思维———评宋剑华新著《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
    陈晓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222-223. 
    摘要 ( 159 )   PDF(pc)(110KB) ( 4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