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5): 54-57.

• 辽海书镜 • 上一篇    下一篇

后现代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

张喜华   

  • 出版日期:2010-09-15 发布日期:2018-11-29
  • 作者简介:张喜华, 1969年生, 文学博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部教授(北京100024)。

  • Online:2010-09-15 Published:2018-11-29

摘要: 当今的女性主义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但后现代主义去政治化的倾向使女性主义面临失去旗帜的危险。后现代视野下的女性主义在解构主体的同时, 也失去了其原有的目标。批评方法和理论的政治评价是女性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为此, 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真正的女性主义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对自己的话语和实践去性别化, 将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变成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 G05

〔1〕段忠桥:《全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3 日.
〔2〕〔3〕〔6〕〔8〕〔9〕Ben Agger, Cultural Studiesas Critical Theory,London:The Falmer Press, 1992, P126, P121, P130, P126 -127,P131-132.
〔4〕Coole D.H., Womenin Political Theory, Ancient Misogyny to Contemporary Feminism,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 sheaf, 1993, P184.
〔5〕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第132页.
〔7〕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第267页.
[1] . 评鲍德里亚对时尚的后现代主义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10.
[2] 杨凤. 女性主义视域中社会性别建构的两个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64-67.
[3] 郑光锐. 双重文化下自我认同的嬗变轨迹———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中男性形象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24-227.
[4] 陈培永. 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后现代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42-45.
[5] 马驰. 本·阿格的文化研究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50-53.
[6] 杨凤.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阶级范畴的批评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22-24.
[7] 傅畅梅. 后现代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2-25.
[8] 强乃社. 超越女性同一性与回归马克思主义---论第三波女性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倾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24-29.
[9] 薛伟江.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4-7.
[10] 张杰. 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54-161.
[11] 吕川. 恐怖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23-28.
[12] 乐国林. 后现代的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之下的社会工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41-46.
[13] 张连国. 大道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健康导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24-30.
[14] 李润霞. 从消解走向逍遥的无地彷徨--20世纪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41-1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