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5): 50-53.

• 辽海书镜 • 上一篇    下一篇

本·阿格的文化研究观

马驰   

  • 出版日期:2010-09-15 发布日期:2018-11-29
  • 作者简介:马驰, 1955年生, 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200020)。

  • Online:2010-09-15 Published:2018-11-29

摘要: 大凡一种理论都需要有一个支点, 即所谓的阿基米德点。但本· 阿格认为文化研究却应“去阿基米德主义” 。他反对西方实证主义的文化研究, 但同时认为某些实证的人类需求的虚假性应该成为文化评判的标准。因为在文化成为奴隶的地方, 需求就是虚假的;; 在文化赋予我们以多元方式进行创造的地方, 需求就是真实的。他不完全赞成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精英主义立场, 但他认为文化批评有助于培养差异和挑战, 揭露晚期资本主义中“幻想的客观语境”。文化研究特有的任务就是表明经验和存在的不同模式的可能性, 它们不受文化工业自律倾向的束缚。但是文化研究有不同的形式, 有的更为政治化。本· 阿格倡导的文化研究, 有助于对后现代性经验去神秘化、解构后现代, 因而实现现代性方案。;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 后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 G02

〔1〕〔2〕〔3〕〔4〕〔5〕〔6〕〔7〕〔8〕〔10〕〔11〕〔12〕BenAgger, Cultural StudiesasCritical Theory, London:The Falmer Press, 1992.pp.134-135.
〔8〕赫伯特·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张峰、吕世平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年, 第2页.
[1] 陶水平. 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理论范式及其批评实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75-187.
[2]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3] . 评鲍德里亚对时尚的后现代主义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10.
[4] 周兴杰. 表征危机与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7-30.
[5] 陈培永. 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后现代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42-45.
[6] 张喜华. 后现代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54-57.
[7] 傅畅梅. 后现代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2-25.
[8] 姚文放. 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44-146.
[9] 陈亚平. 活力与限度——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47-148.
[10] 陈军. 文化研究让文学研究回归本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49-150.
[11] 薛伟江.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4-7.
[12] 张杰. 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54-161.
[13] 吕川. 恐怖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23-28.
[14] 姚文放. 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55-164.
[15] 乐国林. 后现代的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之下的社会工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41-4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