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影响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文学文本、传播媒介、受众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互动互利的关系, 它们不仅共同扭结成一股合力促进了当代台港小说资源和信息在祖国大陆传播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和重组, 而且作为重要的制约性力量进入了祖国大陆文学的内部, 推动了祖国大陆作家身份、媒介功能、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 从而构成了动态的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和接受的效果史。
中图分类号:
〔1〕张英:《学问不够是我的一大缺陷》, 《南方周末》2002年7月31日. 〔2〕欧阳国仁:《听金庸大师军艺“论剑”》,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 年第3期. 〔3〕王朔:《无知者无畏》,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5、1页. 〔4〕吴晓黎:《90 年代文化中的金庸———对金庸小说经度化与流行的考察》, 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 第86 页. 〔5〕马相武:《梁凤仪小说与大众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 年第1期. 〔6〕颜敏:《大陆对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接受心理———以上世纪80年代和90 年代为例》, 《汕头大学学报》2005 年第1期. 〔7〕晓:《发现最新阅读倾向揭示读者心中最爱———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最终调查成果公布》, 《出版发行研究》2006 年第9期. 〔8〕杨春时:《金庸、琼瑶小说的传播与大陆通俗文学的兴起》, 《吉首大学学报》2002 年第3 期. |
[1] | 石竹青. 传媒时代的声像艺术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22-224. |
[2] | 李蕊芹. 《西游记》在明代的文本传播[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182-1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