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5): 176-182.

• 辽海书镜 • 上一篇    下一篇

试论文艺与政治的“张力”关系

赖大仁   

  • 出版日期:2010-09-15 发布日期:2018-11-29
  • 作者简介:赖大仁, 1954年,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江西南昌330022),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 Online:2010-09-15 Published:2018-11-29

摘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无论是作为文艺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还是作为文艺理论与批评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都是难以回避的。现代社会的政治, 既表现为国家、政党和政治家的政治, 也表现为群众的政治,这两个方面的政治既有可能是和谐统一的, 也有可能存在差距和矛盾冲突, 彼此难免会形成一定的紧张关系; 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 无不对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而文艺作为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反映与表现, 也必然会与政治发生复杂的“张力”关系。从各种历史事实和文艺实践情况来分析, 文艺与政治实际上是一种颇为复杂紧张的“张力”关系。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宏观层面看, 文艺与政治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社会生活中不同的政治诉求本身就可能形成一定的“张力” , 并由此带来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关系。从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或内涵与外延关系层面考察, 文艺作品的内涵关系, 既包括作品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 也包括它所蕴涵的丰富意蕴, 其中可能包含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各种认识感悟在内, 关联着包括物质生活、道德风尚、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也包括政治在内。正是由于这种政治因素的介入, 并与其他道德、宗教、文化、审美等因素融合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 才成就了它们的丰富深刻与不朽魅力。;

关键词: 文艺与政治, "张力"关系, 内涵与外延关系, "去政治化", "再政治化"

中图分类号: 

  • I0

〔1〕〔12〕〔18〕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选集》第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第865 -866、868 -869、868、866 -867、869 -870页.
〔2〕蔡仪主编:《文学概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第49 -53 页.
〔3〕〔4〕〔16〕《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213、255 -256、209 页.
〔5〕蔡厚示:《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之特殊性》, 《文学评论》1980年第4 期.
〔6〕张开焱:《召唤—应答: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论表述》, 《文艺报》1999 年12月9日.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281页.
〔8〕《列宁全集》第40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第212页.
〔9〕《列宁选集》第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第370页.
〔10〕〔1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选集》第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第663 -664、674页.
〔13〕〔19〕艾伦· 退特:《论诗的张力》, 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第130、133页.
〔14〕王先霈等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第336 -337 页.
〔15〕鲁迅:《而已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 第97-98页.
〔17〕陈晋:《毛泽东读评谢灵运》, 《党建研究》2007年第1期.
[1]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2]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3]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4]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5]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6]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7]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8]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9] 刘俐俐. 中国文学场域视野下文学评奖综合考察的理论发现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53-161.
[10] 张利群.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62-169.
[11]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12] 王若存, 别君华.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8-207.
[13]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14]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15]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