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友峰. 生态世界观的演进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21-30. |
[2] |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
[3] |
张伟. 论类哲学的超越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23-28. |
[4] |
胡延风, 姚黎君.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3-26. |
[5] |
王晓红. 试论《史记》对女性人物精神生态的观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21-223. |
[6] |
孙卫国. 《史记》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57-164. |
[7] |
王晓红. 对《史记 五帝本纪》社会生态的考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185-187. |
[8] |
曾繁仁. 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60-164. |
[9] |
胡铁生, 常虹. 对抗与和谐:生态意义上的矛盾与统一———论麦尔维尔《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209-212. |
[10] |
任葆华. 论沈从文对司马迁《史记》的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229-231. |
[11] |
曹锦秋. 循环经济立法价值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60-62. |
[12] |
王韶春.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26-28. |
[13] |
徐春. 人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