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6): 219-222.

• 古代东亚的思想纽带与文化关联 •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末民初东北叙事文学的现代文类演进和成就

薛勤   

  • 出版日期:2010-11-15 发布日期:2018-11-29
  • 作者简介:薛勤, 1962年生,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辽宁沈阳110031)。
  • 基金资助:
    辽宁社会科学院2010年课题

  • Online:2010-11-15 Published:2018-11-29

摘要: 清末民初的东北叙事文学较多地承继了中国传统小说由古史演义而来至明清时期全面成熟的叙事文体品质。白话俗语、文言和古典白话小说语言共同构成东北叙事文学语言场, 白话俗语不断地文艺化, 古典白话小说语言不断地现世化, 文言书面语不断地边缘化, 它们博弈的结果就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文学叙事语言的生成。由传闻猎奇向日常生活转变, 这是文类的观念质发生的改变, 由对事件/社会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故事情节发展随人性而走, 初步呈现现代文学的美学特质。传统的全知视角有所调节, 部分采用有限视角, 体现了认知方式和叙事态度的改变, 叙事顺序由单一的线性时间线索转为较为复杂的空间立体结构, 更适合叙事文学的案头化要求, 大幅度地提升了叙事效果和阅读吸引力。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东北叙事文学, 文类演进

中图分类号: 

  • I206.51.6
〔1〕〔2〕刘永文编:《晚清小说目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第167 -168、201 页.〔3〕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于散布》, 吴叡人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第46 -55页.〔4〕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赵京华译, 北京:三联书店, 2003年, 第196 页.〔5〕梁启超:《小说丛话》, 《新小说》1903年第7号.〔6〕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 第49 -50页.〔7〕谭嗣同:《报章文体说》, 《谭嗣同全集》, 北京:三联书店,1951年, 第117、119 页.〔8〕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 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9年, 第83页.〔9〕《盛京时报》1920年4 月22 -28日.〔10〕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219 页.〔11〕胡翠娥:《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化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第233 -234 页.〔12〕米歇尔· 德· 塞尔托:《多元文化素养》,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第164 页.
[1] 王凤杰, 曲晓范. 清末民初东北私帖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56-160.
[2] 谭玉秀, 范立君. 清末民初奉天东部城市化发展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5-11.
[3] 谭玉秀,范立君. 清末民初奉天东部城市化发展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109-116.
[4] 李明伟. 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16-121.
[5] 王鸿卿. "新小说"理论的"文体比较"思维与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0-16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