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6): 104-108.

•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探索 • 上一篇    下一篇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住房制度变迁分析

陈杰   

  • 出版日期:2010-11-15 发布日期:2018-11-29
  • 作者简介:陈杰, 1974 年生, 经济学博士,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200433)。

  • Online:2010-11-15 Published:2018-11-29

摘要: 1980年至今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 1987 年福利住房制度的破冰时期, 1988— 1997年福利住房制度与市场化住房制度并存的双轨制时期, 1998年至今市场化住房制度主导时期。以制度变迁经济学为理论分析框架讨论1980年以来中国房改历程的复杂性, 得出导致房改曲折的重要原因是改革中局部动机与全局动机的冲突、改革主导者之间的动机冲突、配套机制的滞后等。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需要统一改革目标、妥善解决动力机制、相关配套机制协调发展等。

关键词: 住房制度, 制度变迁, 住房政策, 住房保障

中图分类号: 

  • C911
〔1〕〔17〕于思远等编:《房地产住房改革运作全书》,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8 年, 第297、91 页.〔2〕贾康、刘民军:《中国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社会转轨中“居者有其屋”的求解》,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年,第11页.〔3〕卜凡中:《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第29 -30页.〔4〕杨慎:《〈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发表纪实》, 《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5 期.〔5〕李实、罗楚亮:《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不均等与住房贫困研究》, 天则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 2007年6 月, www.unirule.org.cn/xiazai/2007061107.doc.〔6〕李实、魏众、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 《经济研究》2005 年第6 期.〔7〕王晓明、吴慧敏:《开征物业税对我国城镇居民的影响》,《财贸经济》2008年第12 期.〔8〕朱亚鹏:《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创新与住房公平》,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年.〔9〕〔美〕道格拉斯·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陈郁等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10 -20页.〔10〕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 《经济研究》1994年第5 期.〔11〕李斌:《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分割性》, 《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12〕肖文海:《论住房公积金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定位》, 《改革与战略》2003 年第2/3期.〔13〕王育琨:《改革以来我国住房体制的变化》, 《经济学家》1992年第5 期.〔14〕杨鲁、王育琨:《住房改革———理论的反思与现实的选择》,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年, 第40 页.〔15〕黄兴文、蒋立红等:《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成就、问题、展望》,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年, 第118 -119页.〔16〕Ya ping Wang& Allen Murie,“Commercial Housing Development in Urban China,” Urban Studies, vol.36 no.9(1999), pp.1475-1494.〔18〕成思危:《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模式与实施难点》,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9年, 第122 -123页.〔19〕侯淅珉、应红、张亚平:《为有广厦千万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的重大突破》,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39页.〔20〕柴强:《我国房地产制度改革与发展30年》, 邹东涛、欧阳日辉等编:《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中国改革开放30 年(1978— 2008)》,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第546 页 年(1978— 2008)》,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第546 页.
[1] 刘荣臻. 西方住房保障理念视阈下的上海贫民住房救助探析——以1927—1937年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49-153.
[2] 丁建臣, 刘亚娴. 非法集资与金融制度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07-111.
[3] 卢珂, 李国敏. 住房公平与政府正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37-140.
[4] 卞地诗, 李兆友.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中的新时期传媒体制变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52-255.
[5] 卢伟.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变迁路径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47-50.
[6] 陈勇兵. FDI 对制度变迁影响的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94-96.
[7] 马红光. 路径依赖———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看制度变迁的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36-39.
[8] 张玉. 论住房政策的价值冲突与平衡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125-127.
[9]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10] 张玉. 论建构当代中国政府创新的行政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40-44.
[11] 金太军, 张劲松. 公共行政危机与政府制度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50-54.
[12] 岳玉珠, 刘琦. 论协会组织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78-80.
[13] 刘丁. 制度变迁与收入分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61-65.
[14] 郭剑雄. 社会科学与经济增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70-74.
[15] 林红玲. 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76-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