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6): 22-27.

•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变迁与发展 • 上一篇    下一篇

焦循象数易中“互文”的符号学思想

张再林   

  • 出版日期:2010-11-15 发布日期:2018-11-29
  • 作者简介:张再林, 1951年生,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陕西西安710061)。

  • Online:2010-11-15 Published:2018-11-29

摘要: 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以“情”为归似乎已成定论。然而, 长期以来, 这种“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扑朔迷离。焦循的学说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实质性的理论突破。由于把“情”的研究和易学的研究联系在一起, 以一种“近取诸身”方式把易象符号相交的“互文”还原为人之生命欲望的“互欲” , 并进而把这种“互欲”视为人我之间可以“旁通”的“正大之情”, 这使得焦循不仅直造《周易》为我们参破了何者为“情”这一问题的真正谜底, 亦使其对“情”的解读实现了与传统儒家的“性善”、“仁恕”、“絜矩”等概念的互译。故而, 焦循学说的推出, 作为对于“情”的以名举实的正名, 实际上代表了对中国古老的“情本论”传统的深邃发明和再次奠定。

关键词: 焦循的易学, 符号学, 互文,

中图分类号: 

  • B249.8
〔1〕〔3〕〔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 第3、35、36 页.〔2〕〔6〕戴震:《戴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第183、77页.〔5〕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第78 页.〔7〕〔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叙”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影印本, 第755、2页.〔9〕焦循:《易学三书· 易章句》卷9《文言传》,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年, 第387 页.〔10〕〔11〕〔19〕〔20〕〔21〕〔22〕〔23〕〔24〕〔29〕焦循:《易学三书· 易章句》卷7《系辞上传》,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年, 第314、313、307 -308、333、317、322、308、313、344 页.〔12〕〔14〕〔15〕焦循:《易学三书· 易图略》卷1《旁通图第一》,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 年, 第6、10、5页.〔13〕〔25〕〔28〕〔30〕焦循:《易学三书· 易章句》卷8《系辞下传》,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 年, 第377、351、520、349页.〔16〕焦循:《易学三书· 易图略》卷2《当位失道图第二》,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年, 第43 -44页.〔17〕焦循:《易学三书· 易通释》卷12,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第515页.〔18〕焦循:《易学三书· 易章句》卷8《系辞下传》,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年, 第347 页.〔26〕〔27〕〔33〕〔34〕〔35〕〔36〕〔38〕〔39〕〔43〕焦循:《孟子正义》下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57年, 第521、520、445、445、437、445、445、518、553 页.〔31〕焦循:《雕菰集》卷13《寄朱休承学士书》,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6年.〔32〕〔40〕〔41〕〔42〕焦循:《孟子正义》上卷, 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第121、143、144、143 页〔37〕朱熹:《孟子精义》卷8, 《朱子全书》第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第735 页.〔44〕〔45〕焦循:《易学三书· 易图略》卷6《原卦第一》,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年93、95 页.
[1] 张一兵. 反对景观统治的地理心理学与革命游戏——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5-12.
[2] 谢俊贵. 疫控社会学:学科构建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前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44-51.
[3] 傅永军. 阐释有限与无限关系的形而上追问[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30-37.
[4] 刘朝晖.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数字技术应对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80-87.
[5] 刘民权, 王曲. 国际互救型医疗卫生体系及中国未来的卫生援外方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75-183.
[6] 张正光. 重大疫情防控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维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84-191.
[7] 董幼鸿. 精细化治理与特大城市社区疫情防控机制建设——以上海基层社区疫情防控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92-200.
[8] 袁祖社. 生命安全价值至上:现代公共性社会的生存难题——“新冠”疫情背后的人性与制度伦理考量[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5-11.
[9] 林卡. 重大疫情下的应急管理机制与地方治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2-22.
[10] 陈兵.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慎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23-32.
[11] 田毅鹏. 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抗击疫情体系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9-27.
[12] 曹海军. 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谣言的成因、二重性及其平衡理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34-42.
[13] 马良灿. 重大疫情下的乡村治理困境与路径优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43-48.
[14] 张法. 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起源、演进、内容、特色[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21-29.
[15] 王本朝. 骡马曳车:吴宓的悲悯情怀及身份认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77-8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