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5): 143-150.

• 经济理论前沿与热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孙中山与民初宪政

李细珠   

  • 出版日期:2011-09-15 发布日期:2018-12-18
  • 作者简介:李细珠,1967 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100006) 。

  • Online:2011-09-15 Published:2018-12-18

摘要: 在民国初年的民主宪政实践过程中,临时政府的政体从总统制改为内阁制,其基本的法理依据是由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制定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并不是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专权而“对人立法”。孙中山在极力宣扬民生主义的同时,其实并没有忘情于政治。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意在建立大政党,参与国会选举,以国会多数党组织政党内阁; 孙中山因主要关注点和工作重心在民生主义与实业建设,对此虽不甚热衷,但亦深表赞同和支持,正说明其宪政思想也有与时代相契合的一面。然而,民初宪政实践的失败与孙中山的理想形成巨大反差,最终使其难免失望与无奈。

关键词: 孙中山, 总统制, 内阁制, 国民党, 议会政治

中图分类号: 

  • K258

〔1〕《在巴黎的谈话》( 1911 年11 月21-23 日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563 页。以下《孙中山全集》俱为此版本,本书编者不另注。
〔2〕《在上海与〈中法新汇报〉总编辑的谈话》( 1911 年12 月26 日) ,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155 页。
〔3〕〔19〕《胡汉民自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1981 年第2 期( 总第45 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第54-55、61 页。
〔4〕居正:《辛亥札记》( 1944 年) ,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上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71-72 页。
〔5〕徐血儿:《宋先生教仁传略》,徐血儿等编:《宋教仁血案》,长沙:岳麓书社,1986 年,第6-7 页。
〔6〕刘星楠:《辛亥各省代表会议日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 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第244-246 页。
〔7〕〔13〕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上海:上海泰东图书局,1917 年再版,第51-54、83-84 页。
〔8〕《参议院议事录( 南京) 》,1912 年2 月9 日,李强选编:《北洋时期国会会议记录汇编》第5 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第32 页。
〔9〕《参议院议事录( 南京) 》,1912 年3 月8 日,李强选编:《北洋时期国会会议记录汇编》第5 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第102 页。
〔10〕《大总统咨参议院南京府官制草案请议决咨复并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3 号,1912 年1 月31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25 页。
〔11〕《参议院议事录( 南京) 》,1912 年1 月31 日,李强选编:《北洋时期国会会议记录汇编》第5 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年,第10 页。
〔12〕《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案》( 元年二月一日) ,《参议院议决案附编·否决案》,《参议院议决案汇编》甲部二册,第2 页。
〔14〕吴叔班记录、张树勇整理:《吴景濂自述年谱》( 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第106 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46-47 页。
〔15〕《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 1912 年4 月1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319 页。
〔16〕《中华民国》( 1912 年7 月中下旬)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392 页。
〔17〕《致宋教仁函》( 1912 年8 月22 日)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04 页。
〔18〕《中国同盟会意见书》( 1911 年12 月30 日) ,《孙中山全集》第1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578-579 页。
〔20〕《南京电报》,《民立报》1912 年3 月5 日,第3 版。
〔21〕《公宴卸任总统》,《申报》1912 年4 月6 日,第7 版。
〔22〕《中山先生社会革命谈》,《申报》1912 年4 月15 日,第3版。
〔23〕《孙前总统莅闽记》,《民立报》1912 年4 月27 日,第6页。
〔24〕《致同盟会各支部电》( 1912 年8 月13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395 页。
〔25〕《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1912 年8 月25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08 页。
〔26〕《致北京各报馆书》( 约1912 年9 月) ,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20 页。
〔27〕《在上海国民党欢迎会的演说》( 1912 年10 月6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85 页。
〔28〕《在山西同盟会欢迎会的演说》( 1912 年9 月19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72 页。
〔29〕《致南洋同志书》( 1912 年10 月9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86 页。
〔30〕《中华民国》( 1912 年7 月中下旬)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393-394 页。
〔31〕《在烟台社会党、同盟会欢迎会的演说》( 1912 年8 月21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03 页。
〔32〕《国民党宣言书》( 1912 年8 月13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398 页。
〔33〕《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1912 年8 月25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08 页。
〔34〕《在北京共和党本部欢迎会的演说》( 1912 年9 月4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40-441 页。
〔35〕《在济南各团体欢迎会的演说》( 1912 年9 月27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80 页。
〔36〕《在上海国民党恳亲会的演说》( 1913 年1 月10 日) ,《孙中山全集》第3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1 页。
〔37〕《在上海国民党茶话会的演说》( 1913 年1 月19 日) ,《孙中山全集》第3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5 页。
〔38〕《在神户国民党交通部欢迎会的演说》( 1913 年3 月13日) ,《孙中山全集》第3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44 页。
〔39〕《致国民党本部及上海交通部电》( 1913 年3 月22 日) ,《孙中山全集》第3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50 页。
〔40〕《挽宋教仁联》( 1913 年4 月) ,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615 页。
〔41〕《在黄鹤楼群众欢迎会上的演说》( 1912 年4 月10 日) ,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49 页。
〔42〕《复康德黎夫人函》( 1912 年3 月12 日) ,《孙中山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230-231 页。
〔43〕〔44〕《建国方略》( 1917—1919 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205、210-211 页。
[1] 韩 戍. 从合作走向对抗:九一八事变后的上海学生团体与国民党党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87-196.
[2] 左玉河. 阐释与转化:“忠孝”观念的现代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7-155.
[3]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148.
[4] 何文平. 民初孙中山流亡日本与“第三次革命”的提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9-160.
[5] 曾业英. 沈翔云回国参加过自立军起义考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4-141.
[6] 田明. 转型中的国民党与工会——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劳资关系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42-148.
[7] 郑超. 1920年代国民党与青年党关于“党化教育”的论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66-176.
[8] 宋正.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57-161.
[9] 刘大禹. 论蒋介石个人权威形成的制度因素(1931-1935)---从责任内阁制到集权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12-118.
[10] 王惠宇. 西安事变前后苏联对国共两党政策的转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67-171.
[11] 刘椿. 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政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28-134.
[12] 刘一民. 抗战时期共产党对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41-143.
[13] 徐畅. 1927— 1949年国共两党农村合作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108-115.
[14] 戴玉琴周建超. 孙中山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局限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20-12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