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第4 -5页。 〔2〕马泰?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第49页。 〔3〕〔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101、112页。 〔4〕〔17〕阿格尼丝? 赫勒:《现代性理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第51、49页。 〔5〕〔6〕〔8〕〔9〕〔10〕〔12〕〔13〕〔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92、277、275、275、275、78、744、87页。 〔7〕〔14〕马歇尔? 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 第121、121 页。 〔11〕安东尼?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第67页。 〔16〕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9 卷,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第389页。 |
[1] | 马骁毅. 实践、资本主义与公共领域———马克思与阿伦特实践观点之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14-16. |
[2] | 李晓勇. 论阿伦特政治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可通约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28-30. |
[3] | 马俊领, 刘卓红. 重构唯物史观的两种学统及其张力———以哈贝马斯和埃尔斯特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8-11. |
[4] | 王国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2009 年辽宁省哲学学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35-235. |
[5] | 罗恢远. 论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33-37. |
[6] | 宋友文. 方法论抑或存在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4-6. |
[7] | 戴景平. 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体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7-9. |
[8] | 牛小侠. 面对当代现实问题 推进哲学创新研究———辽宁省哲学学会2008 年年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214-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