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而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面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自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方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应在顺应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应着重强调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战略转型,集中力量解决中国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三大政策课题。
中图分类号:
〔1〕Friedman J.,“China’s Urban Transition,”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5,pp.35-76. 〔2〕吴友仁: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城市规划》1979 年第5 期。 〔3〕费孝通: 《小城镇、大问题》,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45 页; 费孝通: 《小城镇、再探索》,《瞭望》1984 年第20期。; 费孝通: 《小城镇、新开拓》,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10-67 页。 〔4〕胡序威: 《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剖析》,《城市规划》1983 年第2 期。 〔5〕周一星、杨齐: 《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地理学报》1986 年第2 期。; 周一星、R?布雷德肖: 《中国城市( 包括辖县) 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地理学报》1988 年第4 期。; 周一星、孟延春: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1998 年第3 期。 〔6〕顾朝林、吴莉娅: 《中国城市化研究历程、现状与展望》,《2007—2008 城市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年,第33-60 页。 〔7〕许学强、胡华颖: 《对外开放加速珠江三角洲市镇发展》,《地理学报》1988 年第3 期。 〔8〕胡兆量: 《“浙江村”──温州模式的异地城市化》,《城市规划汇刊》1997 年第3 期。 〔9〕薛凤旋、杨春: 《外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地理学报》1997 年第3 期。; 崔功豪、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1999 年第2 期。; 宁越敏: 《新城市化进程——90 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地理学报》1998 年第5 期。 〔10〕牛文元: 《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化的战略设计要点》,《中国城市年度报告》,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年,第321 页。 〔11〕〔17〕陆大道: 《2006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120-135 页。 〔12〕刘盛和、陈田、蔡建明: 《中国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研究重点》,《地理学报》2004 年第1 期。 〔13〕汪明峰、宁越敏: 《互联网与中国信息网络城市的崛起》,《地理学报》2004 年第3 期。; 李国平、等杨军: 《网络化大都市——杭州市域空间发展新战略》,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8-28 页。 〔14〕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42-54 页。 〔15〕姚士谋: 《中国城市群》,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年,第126-253 页。 〔16〕吴良镛: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12-128 页。; 樊杰: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56-87 页。; 李国平: 《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年,第127-151 页。 〔18〕李国平: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 年第5 期。 〔19〕李国平、孙铁山: 《网络化大都市: 城市空间发展新战略》,《中国区域经济》2009 年第1 期。 |
[1] | 赵建国, 李佳. 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50-155. |
[2] | 文 , 金雪琴. 基于不同区域尺度的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03-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