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1-21 上一期   
    思辨形而上学的艺术品格
    王天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5-6. 
    摘要 ( 188 )   PDF(pc)(244KB) ( 479 )   收藏
    形而上学与艺术的内在关联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典型思路,一种是以谢林、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将形而上学回归到艺术从而形成诗化哲学的思路,我们可称之为从形而上学到艺术的“返回式”思路,另一种是黑格尔为代表的将艺术内在地包含于形而上学之中从而形成思辨逻辑( 哲学) 的思路,我们可称之为从艺术到形而上学的“前进式”或“扬弃式”思路。这两种思路在承认艺术与形而上学内在统一的前提下殊途同归。以此为背景解读黑格尔哲学,可以清楚地看到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与艺术之思的内在关联。尽管思辨哲学长期以来遭到人们的普遍歧视,但只要我们崇尚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自由的思考( 沉思) ,黑格尔的“思辨的艺术品”将艺术之思包容于概念之中的思想进路仍然具有拯救形而上学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当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评戴维·佩珀对马克思生态理论当代意义的揭示
    陈学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1-19. 
    摘要 ( 147 )   PDF(pc)(341KB) ( 775 )   收藏
    佩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建设的相关性出发探讨了在当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即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决定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究竟从何入手,马克思的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为什么生态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关于自然与环境的论述告诉我们为什么资本主义“内在地对环境不友好”,马克思关于“人口—资源”的论述告诉我们为什么人口过剩、人类饥饿问题并不是由“自然短缺”造成的,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为什么克服自然的异化在于“坚持自然的人性”,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究竟如何理性地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人为与自由: 马克思对话施特劳斯
    王福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20-23. 
    摘要 ( 267 )   PDF(pc)(197KB) ( 340 )   收藏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和批判者,马克思哲学以自由为其基本主题。而施特劳斯从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立场出发,对现代的自由观念给予了激烈的批判,于是两者之间产生了一场隐蔽的对话,其核心是对自然与人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创造的产物,而人的生命活动是以意识为中介在社会中实现自身自然本性的活动,这里的“自然”既是自然感性又是自然本性,人为自由“以意识为中介”并非任意,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施特劳斯则以不同于自然感性的自然对抗现代的人为自由。由于对自然与人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施特劳斯对现代自由观念的批判并不适用于马克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觉解的逻辑到瓦解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高广旭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24-28. 
    摘要 ( 161 )   PDF(pc)(230KB) ( 179 )   收藏
    辩证法始终以寻求、论证和批判本体作为自身的理论任务,固有着一种本体论意义。实体本体论是资本逻辑的本体论基础。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本体论虽然扬弃了实体本体论却局限为“觉解”资本的逻辑。立足于对本体论存在基础的创造性阐释,马克思把本体论的事实改造为本体论的追求,完成了对实体本体论和逻辑本体论的双重批判,实现了辩证法本体论意义的革命,相应地,辩证法的理论形态也从“觉解”资本的逻辑转变为“瓦解”资本的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利益”的现实性奠基及其“异化”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哲学看
    董晋骞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29-33. 
    摘要 ( 264 )   PDF(pc)(225KB) ( 141 )   收藏
    马克思肯定共同利益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存在于一切人类和一切历史之中,因此,共同利益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就具有本体论价值。《费尔巴哈》历史性地阐述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产生发展的阶段性进程,明确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是“实际利益”( 包括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 发生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实际利益的共同体形式( 国家) 在性质上是一种“异化”。共同利益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语境下理解共同利益、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以及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现实性存在方式是什么、共同利益是如何历史性地“异化”生成为共同体形式的国家、国家虚幻共同体的双重矛盾和二次变换的演进根据是什么以及我们在研究共同利益问题时如何避免抽象化和绝对化等等问题的解决对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意义理解的有效性基础
    宫瑜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34-36. 
    摘要 ( 267 )   PDF(pc)(169KB) ( 179 )   收藏
    意义理论中的语用学转向注意到了语言表达与现实语境的内在关联,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解释主观意图或外在事实,更重要的是言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理解。要想把握这种理解,就必须对言语的有效性前提进行探讨和考察。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合理整合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框架,拓展了言语行为的有效性要求的研究视角。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批判地继承了上述思想,通过反思性的规范分析,对言语之意义理解的有效性基础进行了研究与重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补与包容: 多元文化形态格局的建设路径
    薛晓芳, 严兴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37-39. 
    摘要 ( 183 )   PDF(pc)(168KB) ( 555 )   收藏
    改革开放使我国文化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从文化形态上看,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文化、体现知识分子诉求的精英文化和突出市场规律的大众文化构成了当今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它们之间的相争相融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壮丽景观。但是,这些文化形态间的接触碰撞造成了“诸神纷争”的局面和价值取向的彷徨困惑,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就不但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而且还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张弛互补”的包容性和排他性,不断促进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共生互动,推动它们兼容互补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善的道德原则对于戒律规范的优先性———论佛教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
    稂荻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40-42. 
    摘要 ( 211 )   PDF(pc)(169KB) ( 595 )   收藏
    佛教伦理以善作为道德理论的根基,用以戒律为主体的外在形式建构其整个伦理规范体系。人们在遵循戒律的道德践行中不断证悟自身善的本性,并以此作为一切行动的依据原则。佛教伦理主张,主体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应从善的本性出发,而内在善对于外在规范的优先性正是其思想的精神实质。在具体的实践维度中,佛教伦理的适应融合与灵活变通进一步彰显出其思想学说的内在张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瞬间的永恒———现代性的文化阐释
    安丽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43-45. 
    摘要 ( 214 )   PDF(pc)(170KB) ( 592 )   收藏
    在一种审美意义上,尼采赞美瞬间、推崇新颖,表达出一种对于未被玷污的断裂的当下渴望。审美的意义暗示了对现代人的鼓动,人们可以在文化的意义上像创造艺术品一样创造自己。现代性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文化而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定型与认知再植
    邢家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46-48. 
    摘要 ( 210 )   PDF(pc)(182KB) ( 161 )   收藏
    在大文化社会背景下进行文化定型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因为客观、准确的文化定型可以简化文化认知的过程,有助于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的融合。然而过分主观的文化定型则往往阻断了文化交际,所以进行必要的文化认知再植,坚持文化多元观和去民族中心主义,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促进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的互动交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重性与颠覆性: 后现代大众文化研究
    徐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49-51. 
    摘要 ( 154 )   PDF(pc)(179KB) ( 298 )   收藏
    后现代大众文化研究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其代表人物费斯克把文化产品划分为两个维度: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在金融经济中流通的是财富,而在文化经济中流通的则是意义和快感。文化经济使在金融经济中作为商品的观众转变成了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大众文化因此具有了二重性与颠覆性,这为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提供了经济学解释。这种思路突破了大众文化研究的传统,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
    韩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52-55. 
    摘要 ( 218 )   PDF(pc)(205KB) ( 738 )   收藏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征地使得一些农民获得城市户口,被动性地适应城市生活。城乡在空间上的对立嫁接到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对立上,加深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冲突。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生活空间的改变无法代替其行为和心理的完全转变,适应城市生活是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困难家庭社会救助网络的分析
    孙静琴, 徐言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56-58. 
    摘要 ( 164 )   PDF(pc)(182KB) ( 287 )   收藏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部分,对社会安全和稳定起到兜底作用。但是对于城市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社会救助网络运行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发挥社会救助体系作用的问题,从社会救助网络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多元救助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危机背景下法律对经济的规制
    美国促进就业的联邦立法对我国的启示——以罗斯福新政和奥巴马新政为例
    曾尔恕, 刘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59-63. 
    摘要 ( 232 )   PDF(pc)(269KB) ( 540 )   收藏
    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在解决经济危机所引发的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建立的。罗斯福新政和奥巴马新政关于促进就业的立法,对于缓解经济危机矛盾、刺激经济复苏、改善民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两次新政中的扩大内需的做法和对经济的刺激方案以及对失业人员的救济立法等,对当前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加强就业的法律保障有一定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法理念的建立及其方法论的探讨——以保险法、海商法的定位和运用为例
    贾林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64-69. 
    摘要 ( 137 )   PDF(pc)(259KB) ( 956 )   收藏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逐步进入成熟阶段,依照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应用商事法律规范保障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我国的市场经济活动同样需要完善的商事法律环境。但是,对于商法理念的建立却尚未达成共识。确立商法理念应介入民法原则,并形成独立的理念体系。目前,商法理念已在保险法和海商法的应用中有所体现,如何形成系统的方法论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公司法累积投票制度研究
    宋智慧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70-73. 
    摘要 ( 188 )   PDF(pc)(206KB) ( 863 )   收藏
    累积投票制度是对传统股东大会议决规则——一股一权、资本多数决原则的修正,它通过将中小股东利益代表选入董( 监) 事会,制约控制股东操纵董( 监) 事会滥用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小股东与控制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对股东间实质平等的追求。我国公司法只原则性地规定了选入式的累积投票制,为保证累积投票制发挥预期功能,应从适用范围、前置程序、削弱防范机制及事后保障措施等方面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俄关于北极航道的行政管理法律体系研究
    阎铁毅, 李冬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74-78. 
    摘要 ( 184 )   PDF(pc)(237KB) ( 996 )   收藏
    当前的北极地区已经成为美国和俄罗斯战略竞争的重点区域,俄罗斯力图通过自身的地缘优势和技术优势确立在北极地区的战略主导地位,以摆脱美国通过北约东扩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和在大西洋、太平洋的军事优势围堵和遏制俄罗斯的战略困境。而美国正加紧从北冰洋地区围堵俄罗斯,动员更多的北约国家参与北冰洋地区对俄罗斯的遏制。在北极航道的行政管理上,美、俄等国家均出台了不同的政策和法律,这些政策和法律之间存在着很多冲突。早在20 世纪30 年代苏联就设立相应部门对“北方航道”实施行政管理,将其作为内水水域对待,而美国则长期坚持该航道为国际水域,外国船舶享有过境通行权。相关国家应该遵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建立统一的资源开发规则和制度,力争签署统一的北极地区合作发展条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称抑或条件: 对法律概念的语义追问
    王晶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79-83. 
    摘要 ( 243 )   PDF(pc)(235KB) ( 517 )   收藏
    对法律这一概念的理解,一方面表现为基于不同范式而产生的不同理解,同时,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的争论中也展现出不同样态。然而,通过对其进行概念上的语义分析,人们使用法律概念实质上是对法律这一语词在指称对象或定义条件上进行限定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
    赵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84-87. 
    摘要 ( 562 )   PDF(pc)(205KB) ( 1162 )   收藏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社会二元化结构产生的问题、大量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境外黑社会组织的渗透等都是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产生的社会原因。从司法实践来看,当代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有逐渐国际化并向黑社会犯罪演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与热点
    调节国有资本: 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新视角
    杨志勇, 汤林闽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88-94. 
    摘要 ( 178 )   PDF(pc)(322KB) ( 441 )   收藏
    国有资本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使国有资本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发挥作用,促进收入分配的改善,需要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分红比率; 调整国有资本分布范围;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扩大转移性支出; 建立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之间的衔接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高储蓄的成因及影响:一般均衡分析的动态宏观经济视角
    王弟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95-100. 
    摘要 ( 275 )   PDF(pc)(338KB) ( 1194 )   收藏
    高储蓄率具有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结构效应和加速投资效应三重效应。从经济增长效应来看,我国高储蓄率是我国高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是,在后两种效应下,过高的储蓄率可能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并带来投资自我膨胀式增长。特别是,由于目前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复杂,高经济增长率并不是高储蓄率的唯一原因,它还同社会收入差距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有关,高储蓄率会极大地损害居民的福利水平。所以,高储蓄率高经济增长率的增长方式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继续维持下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房地产商品基本价值与市场泡沫度分析
    陈崇, 葛扬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01-105. 
    摘要 ( 295 )   PDF(pc)(418KB) ( 247 )   收藏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泡沫的程度有多大,一直是热点问题并存在争论。基于理性泡沫理论,并在房地产市场局部均衡模型的框架下,对中国房地产基本价值和泡沫度进行估算和预测后发现,自2001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存在泡沫,从2004 年开始,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度急剧增加; 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预计2009、2010 和2011 年房地产市场泡沫度将分别为21.6%、23.2% 和18.3%,房地产市场的高泡沫状况难以出现根本性转变。而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土地的垄断供给、普遍性的投机行为和房地产业的暴利。因此,解决房地产泡沫必须从打破土地垄断供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以及坚决遏制房地产行业暴利和投机等具体措施入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化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国平, 谭玉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06-110. 
    摘要 ( 821 )   PDF(pc)(341KB) ( 607 )   收藏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而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面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自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方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应在顺应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应着重强调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战略转型,集中力量解决中国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三大政策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区废弃土地补偿研究———基于阜新土地恢复治理分析
    张丽艳, 陈余婷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11-114. 
    摘要 ( 217 )   PDF(pc)(211KB) ( 139 )   收藏
    我国在矿区废弃土地补偿立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补偿主体缺位。借鉴发达国家矿区土地恢复治理的经验,应建立由国家对矿区废弃土地实施补偿的制度,以矿区土地治理法律明确国家即中央政府的责任,设立土地恢复治理基金。以阜新为例,对于矿区废弃土地补偿机制及标准进行研究,探索补偿途径及方式,并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矿区土地复垦,吸纳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参与耕( 林) 地的开发和管护,提高补偿的效率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博弈相容机制研究
    白雪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15-117. 
    摘要 ( 158 )   PDF(pc)(187KB) ( 282 )   收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涵盖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环境系统和科技系统的多维复合系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决定其必将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同时由于利益主体之间相容机制的存在,也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关键是,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则框架,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退出
    王立军, 蔡兴旭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18-121. 
    摘要 ( 200 )   PDF(pc)(337KB) ( 603 )   收藏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扭曲了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弱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机制,其退出是十分必要的。而一直以来我国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以及金融监管的日臻完善又为其退出提供了可能。但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退出不应一蹴而就,需要在政策方面做足充分的准备,并选择适当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逐渐退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限塑令”的福利效应与改进机理
    张嘉昕, 曹占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22-124. 
    摘要 ( 213 )   PDF(pc)(265KB) ( 506 )   收藏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以及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已实施两年多的“限塑令”愈发受人关注,成为讨论热点。由“限塑令”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福利影响分析可见,政府采取对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家收取罚金或征税的方式,可以纠正单纯政令所导致的价格扭曲,消除销售者的正利润,降低消费者的福利损失,从而减少改革阻力,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政策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之路
    赵权忠, 姜立嘉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25-127. 
    摘要 ( 264 )   PDF(pc)(179KB) ( 218 )   收藏
    学科的建设和完善是体育经济学长远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中国体育经济整体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纵观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艰难历程,不难看出,目前中国体育经济学的发展难尽人意: 一方面,从教材看,缺乏专门系统的教科书; 从研究成果看,鲜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微观问题的实证研究,其原因是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体育经济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体育经济学要在学科体系建设和教育的专业设置上有所作为,还需要政府和学校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国主要省市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比较
    陈凯, 冯晓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28-132. 
    摘要 ( 204 )   PDF(pc)(236KB) ( 469 )   收藏
    装备制造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主要省市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排名与各省市的国民经济总量的排序十分接近,这说明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产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省市的经济实力,已经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机理与振兴路径
    王一兵, 王恕立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33-135. 
    摘要 ( 180 )   PDF(pc)(181KB) ( 200 )   收藏
    老工业基地是传统资源性工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度推进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老工业基地日渐没落,区域竞争优势不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从产业结构、路径依赖、资源诅咒、生命周期等视角,可以探索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原因和振兴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机制与发展对策研究
    刘志虹, 邬冰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36-138. 
    摘要 ( 198 )   PDF(pc)(182KB) ( 576 )   收藏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化随着工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而不断加速,其进程也将带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城镇体系等要素在空间上的大规模集聚和扩散。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城市化现状特征为基础,分析研究区城市化响应机制,从区域协调机构建立、区域中心城市增强、港口群整合、城市多元化职能发展等方面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实现沿海经济带的有序城市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户时代的日本与中国
    论江户幕府对中国情报的搜集、处理机制———以《华夷变态》中的风说材料为中心
    仲光亮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39-145. 
    摘要 ( 437 )   PDF(pc)(308KB) ( 1425 )   收藏
    在锁国时代的江户前期,日本极其重视并认真了解中国,幕府为此设置了长崎、萨摩藩、对马藩三个中国情报搜集点: 长崎通过唐船搜集情报,萨摩藩通过琉球王国搜集情报,对马藩通过朝鲜釜山倭馆搜集情报。在情报来源上,江户幕府讲究南、北方地域兼顾,官方、民间渠道互为补充,并据此及时了解清朝情况动向,制定相应的对清政策。而且,从情报的搜集﹑上报到处理,幕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国情报搜集机制。相比于同期的清朝政府,江户幕府的情报搜集活动显示出极高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江户时代年号看日本对儒学文化的吸收
    陈景彦, 张锦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46-149. 
    摘要 ( 292 )   PDF(pc)(221KB) ( 2084 )   收藏
    江户时代是日本吸收中国儒学的关键时期,从该时代的天皇年号上也反映出日本此时对待中国儒学的态度,即已从古代中世时的注重表象的学习,转为注重儒学的义理及实质的研究。从年号的用字来源看,无不出自中国古籍,但在年号使用以及改元过程中,日本并不只是模仿学习中国,而是同中有异,充分体现了日本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以为己用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震荡与调适: 隆庆政治的走向
    田澍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50-155. 
    摘要 ( 263 )   PDF(pc)(276KB) ( 1073 )   收藏
    嘉隆万是明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对独立的单元。大礼议是这一时期的新起点,也是连接这一时期政治的主线。世宗去世之后,徐阶所草拟的世宗遗诏被人们视为隆庆朝与嘉靖朝“决裂”的重要标志。高拱被穆宗重用后,充分肯定了世宗钦定的大礼议,旗帜鲜明地坚持世宗朝的政治路线,使隆庆朝在震荡中得以调适,完成了与嘉靖朝的理性对接。这是高拱对隆庆政治的重要贡献,也是高拱在隆庆政治中有所建树的基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国民: 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
    李孝迁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56-162. 
    摘要 ( 420 )   PDF(pc)(318KB) ( 324 )   收藏
    现代意义上的“国民”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20 世纪初历史教科书在定义“国民”这个新词汇以及描述国民所应该具备的功能和责任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出版的各类历史教科书对“国民”应具有“爱国”、“尚武”之特性,均普遍加以说明。但不同政治派别对“爱国”的指向理解很不相同,尤其革命派所倡导的爱国与官方所鼓吹之爱国,差异甚大。在清末救亡语境之下,新国民理想与“尚武”相结合,历史教科书尤为表彰那些开疆辟土之武人,乃至威武的巾帼英雄,因而,清季士人极力发掘传统资源中的“尚武”精神,与中国传统的人文道德价值取向,时常出现某种紧张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战时期平、沪沦陷区的文史掌故研究者
    符静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63-168. 
    摘要 ( 199 )   PDF(pc)(277KB) ( 750 )   收藏
    抗战时期,北平、上海沦陷区的部分文史掌故研究者写下了大量具有“怀旧”、“清谈”风格的历史随笔。他们以上海的文史杂志为中心,并呈现出南北沦陷区遥相呼应的态势,其出现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群研究者遗留下来的作品显示了文史掌故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暴露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心理和不敢就死的怯懦性格,而这正是他们最终走上附日道路的深层原因。对于这一群知识分子,我们应辩证地加以评价,既要肯定其作品价值,同时也应看到他们依附日伪政权之可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十五史》科学家传误讹考
    王兴文, 左日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69-172. 
    摘要 ( 305 )   PDF(pc)(217KB) ( 767 )   收藏
    中华书局校勘和标点本《二十五史》中是史学工作者信任且经常引证的史书。然其错讹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关科学家籍贯、生平以及科学仪器、释词等误讹流传至今无人订正,便是典型例证。谨据有关《二十五史》科学家传相关资料与论据,予以纠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四批判: 《红楼梦》的美学批判
    颜翔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73-181. 
    摘要 ( 249 )   PDF(pc)(366KB) ( 312 )   收藏
    《红楼梦》处于古典哲学的“黑铁时代”,晚清的历史时间显然是一个哲思欠缺的文化语境,因此历史地与宿命地规定着文本的哲学精神的有限维度。《红楼梦》文本以非理性的方式混合与渗透于儒道释思想而缺失独立的主体意识,人物的心理结构消解主体的自觉意识和理性精神,隐喻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双重式微。与此关联,《红楼梦》的悲剧性是有限的,偏重书写自然性的命运悲剧而对心理悲剧表现不足,难以激发接受者的情绪净化和精神提升。因此,《红楼梦》的审美精神是沉沦的、变异的,弥散着情感的阴影,呈现出非常态和非理想主义的审美趣味。《红楼梦》是一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相互交织的文本,存在着神话元素和现实主义理念不相和谐的现象,主人公的性心理错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本的美感,其封闭的叙事空间和预设的叙事结果,客观上也使其艺术魅力有所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术者”何以是“上流社会之宗教”———论王国维审美信仰建构的世俗追求
    潘黎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82-186. 
    摘要 ( 274 )   PDF(pc)(241KB) ( 500 )   收藏
    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使王国维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敢于直视生存本相、叩问存在意义并据此寻求应对之道的思想者。面对横亘而来的永劫痛苦,他急欲从中超脱出来。《<红楼梦>评论》正是这种个体化的信仰探索的代表文本。其中,无论是宗教或艺术,王国维皆从纯然形上层面阐释它们的超脱机制。而《去毒篇》提出的“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命题则反映出作者从个体灵魂的苦痛挣扎转向为社会群体寻觅精神出路的焦虑,这种焦虑紧密关联着深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与文化道德困境,表现出对一种世俗价值的关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类等级的发生学考察
    陈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87-192. 
    摘要 ( 171 )   PDF(pc)(282KB) ( 505 )   收藏
    文学史上文类之间的关系千姿百态,文类等级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关系”之一。文类等级的发生与一定社会阶段中社会等级的划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作用以及文学主体一定的文学观念具有密切关系。文学作品存在层次的多维性,带来文类等级标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文类等级对象范围具有开放性,从而最终决定了文类等级构成的历史性和策略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魏晋南北朝志怪看巫术对人与异类超现实婚恋遇合的影响
    洪树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93-195. 
    摘要 ( 242 )   PDF(pc)(193KB) ( 401 )   收藏
    巫术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被认为具有超自然力量。巫术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人与异类超现实婚恋遇合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士或者巫师等施行符、攻祷、气禁、击鼓等巫术来消除鬼魅惑人,治愈病人的魅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笑看泰华请各立一峰———《子不语》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关系辨析
    王正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96-198. 
    摘要 ( 411 )   PDF(pc)(198KB) ( 1291 )   收藏
    《子不语》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时间先后有别,袁枚、纪昀对《聊斋志异》之态度也有明显不同,但学术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竟然存在严重分歧。事实上,《子不语》并非“聊斋体”,更非“阅微体”,而是别具特色; 袁枚抱着“含笑看泰、华,请各立一峰”之目的进行创作,打破了《聊斋志异》“一统天下”之局面; 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子不语》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并驾其驱而“各极其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曹勋的隐逸心态及其隐逸词
    吴冬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199-201. 
    摘要 ( 189 )   PDF(pc)(189KB) ( 288 )   收藏
    曹勋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几度隐居在浙江天台,度过了十余年闲逸的生活。作为一名爱国志士,曹勋最初的归隐是在南北宋易代之际经历了亡国之痛和求和之辱,拯时济世的抱负难以实现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种精神补偿,而晚年的幽居则是其佛道思想滋长后走向消沉的主动选择。曹勋的隐逸词主要表达了两方面的主题: 一是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是对禅道思想的感慨和了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俗之“民”与“人”的文学: 从民俗视角
    探微中国现代通俗小说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202-204. 
    摘要 ( 102 )   PDF(pc)(188KB) ( 1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港台学界对“样板戏”的评价看真实与遮蔽的另一种形态
    惠雁冰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205-208. 
    摘要 ( 348 )   PDF(pc)(221KB) ( 872 )   收藏
    在“样板戏”研究中,学界对港台学人的相关研究明显关注不够。由于显见的意识形态因素,港台学人对“样板戏”的研究持否定态度居多,虽不乏合理性的因素,但整体性的观照较少,显现出一种触及到部分“真实”下的“遮蔽”。“样板戏”作为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一种实验性的艺术范型,对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对当下的戏曲现状也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商市街》中女性的生命体验
    沈巧琼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209-212. 
    摘要 ( 204 )   PDF(pc)(215KB) ( 576 )   收藏
    萧红立足性别立场,在自传体散文集《商市街》中,以纤细的笔触抒写了女性的种种生命体验: 女性苦难、女性在生存困境下的体验与挣扎、女性精神家园的失落。它别辟女性作家的精神世界,显示出独特的生命美学特征和生命真诚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寓名”说略
    徐正考, 周晓燕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213-216. 
    摘要 ( 253 )   PDF(pc)(221KB) ( 173 )   收藏
    探求历史文献及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寓名”的出现时间与使用特点,着重探讨“甲乙”“张三李四”等成串使用的寓名的使用情况和语义语法特点,以文献语料的历史顺序为线索,力求对其演变和发展做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句法、语义、语用相统一的描写和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四时期新式标点符号的推行与实践———以中小学国语( 文) 类教科书的讲解为中心的考察
    韩秋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217-221. 
    摘要 ( 283 )   PDF(pc)(247KB) ( 1293 )   收藏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中国教育同样发生了深刻转变。新学制下大量中小学国语( 文) 类教科书对汉语书写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式标点符号”展开了全面而生动的讲解。通过了解五四时期最早讲解“新式标点符号”的语文教科书,分析最早对“顿号”和“删节号”正确讲解的范式,讨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梳理国语( 文) 类教科书对新式标点符号的讲解脉络,全面发掘“新式标点符号”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有序方式来展开“教授”和“讲解”,以展示其真正意义上被系统地传播、最终融入新兴知识分子阶层知识体系中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安全视阈下中国外语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佟晓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2):  222-224. 
    摘要 ( 299 )   PDF(pc)(183KB) ( 604 )   收藏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问题不仅关系着我国教育工作的全局,更事关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在立足国家安全、返观1950 年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基础上,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应以提升母语意识、拓宽外语语种、推进英语教育的通识化与精英化进程等为主旨进行制定,以期中国外语教育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