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求历史文献及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寓名”的出现时间与使用特点,着重探讨“甲乙”“张三李四”等成串使用的寓名的使用情况和语义语法特点,以文献语料的历史顺序为线索,力求对其演变和发展做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句法、语义、语用相统一的描写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
〔1〕〔8〕〔10〕吕叔湘: 《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5 年,第45、45、48 页。 〔2〕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北京: 中华书局,1956 年,第50 页。 〔3〕杨明璋: 《敦煌变文之“某”“某甲”“某乙”析论》,《敦煌学》第二十六辑,2005 年,第177 页; 刘忠信: 《<祖堂集>中的隐名代词》,《镇江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2 年第2 期; 袁宾、张秀清: 《禅录词语“专甲”与“某专甲”源流考释》,《中国语文》2005 第6 期; 甘静: 《敦煌变文称谓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9 页; 余溢文: 《<祖堂集>代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第18 页。 〔4〕杨秀英: 《敦煌愿文社会交际称谓词初探》,《敦煌研究》2003 年第2 期; 刘恭懋: 《谈三种古代称谓礼貌式》,《贵州文史丛刊》1995 年第4 期; 刘恭懋: 《古代敬让语》,《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2 期; 刘恭懋: 《古代称谓礼貌语中的人名称呼》,《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6 期; 李婧: 《称谓的修辞作用》,《职业圈》2007 第3 期。 〔5〕刘恭懋: 《文言代词“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3 年第3 期; 陈燕玲: 《泉州方言人称代词的使用》,《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5 年第9 期; 陈燕玲: 《泉州方言的代词》,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第11 页;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年,第143页。 〔6〕刘淇: 《助字辨略》,北京: 中华书局,1954 年,第177 页。 〔7〕杨树达: 《词诠》,北京: 中华书局,1954 年,第23 页。 〔9〕〔14〕蒋礼鸿: 《义府续貂》,北京: 中华书局,1981 年8 月,第25 页。 〔11〕〔12〕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3、17 页。 〔13〕戴启云: 《张三、李四、王五——小人物用英语怎么说?》,《中学生英语》( 初中版) 2008 年Z2 期。 〔15〕黄晖: 《论衡校释》( 附刘盼遂集解) ,北京: 中华书局,1990 年,第1198 页。 |
[1] | 高云龙.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未脱“不”字考——兼论《论语》中“患得之”的义训[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200-201. |
[2] | 武振玉, 周晓凤. 近20年古汉语动词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67-2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