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社会二元化结构产生的问题、大量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境外黑社会组织的渗透等都是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产生的社会原因。从司法实践来看,当代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有逐渐国际化并向黑社会犯罪演化的趋势。
中图分类号:
〔1〕梁华仁、陈清浦: 《黑社会性质犯罪成因及控制体系研究》,《法学杂志》2003 年第2 期。 〔2〕〔5〕田宏杰: 《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成因分析》,《政治与法律》2001 年第4 期。 〔3〕郭子贤: 《黑社会( 性质) 组织形成研究》,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第90 页。 〔4〕周心捷: 《广东黑社会问题初探》,《政治学刊》1999 年第3期。 〔6〕贾宏宇: 《中国大陆黑社会组织犯罪及其对策》,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第173 页。 |
[1] | 肖侠. 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147-149. |
[2] | 卫兴华, 孙咏梅. 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分析国际金融危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108-112. |
[3] | 马小平, 周延丽. 中俄关系的政治经济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32-135. |
[4] | 韩晶1梁将2. 国际制造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78-82. |
[5] | 张伟, 张淑华. 从智力测量方法的演进看现代人才能力测评的发展趋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146-148. |
[6] |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课题组. 辽宁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82-86. |
[7] | 李淑云. 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46-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