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法律这一概念的理解,一方面表现为基于不同范式而产生的不同理解,同时,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的争论中也展现出不同样态。然而,通过对其进行概念上的语义分析,人们使用法律概念实质上是对法律这一语词在指称对象或定义条件上进行限定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
〔1〕〔2〕蒯因: 《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第40 页。 〔3〕万丹: 《奎因与库恩比较研究》,《开放时代》2003 年第2期。 〔4〕陈嘉映: 《语言哲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250 页。 〔5〕〔6〕蒯因: 《语词和对象》,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303、308 页。 〔7〕陈波、蒯因: 《本体论》,《晋阳学刊》1996 年第3 期。 〔8〕〔11〕Cupchik,Gerald,“Constructivist Realism: An Ontology That Encompasses Positivist and Constructivist Approaches to the Social Sciences,”Forum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vol.2,no.1( 2001) ,p.2. 〔9〕吉尔德?德兰逖: 《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123 页。 〔10〕黄光国: 《社会科学的理路》,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13 页。 〔12〕〔14〕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 《制度法论》,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13、48 页。 〔13〕约翰?塞尔: 《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年,第108 页。 〔15〕〔16〕David A.Westbrook,Triptych,“Three Meditations on How Law Rules after Globalization”,Minnesota Journal of Global Trade,vol.12,( summer2003) ,p.338. 〔17〕Brian Z.Tamanaha,“An Analytical Map of Social 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the Concept of Law,”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15,no.4( 1995) ,p.501. 〔18〕Kenneth einar Himma,“Do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Mix? A Non-Essentialist Socio-Legal Positivist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Law,”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vol.24,no.4( 2004) ,p.723. 〔19〕〔20〕〔21〕〔22〕Brian Z.Tamanaha,“A Non – Essentialist Version of Legal Pluralism,”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vol.27,no.2( 2000) ,pp.297-298、320、314. 〔23〕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9 年,第81 页。 〔24〕A.塔尔斯基: 《语义性真理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语言哲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 年,第84 页。 〔25〕迈克尔?达米特: 《分析哲学的起源》,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第17 页。 |
[1] | 张晶.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何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49-56. |
[2] | 赵玉. 价值范式:“恰当自然审美”的理论重构与新方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51-58. |
[3] | 叶姗. 消费税法的解释与解释性规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47-55. |
[4] | 陶水平. 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理论范式及其批评实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75-187. |
[5] | 宁立志. 规制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范式论纲[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21-128. |
[6] |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
[7] |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
[8] |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19. |
[9] | 郝雨凡. 澳门学的学术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0-54. |
[10] | 孙记. 当下刑事诉讼法研究范式的哲学视角与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70-74. |
[11] | 白雪飞.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博弈相容机制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15-117. |
[12] | 杨仁忠. 公共领域理论范式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6-29. |
[13] | 赵敬丹. 服务型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互动关系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75-77. |
[14] | 张正明, 贺苗. 论年鉴学派对社会历史理论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90-193. |
[15] | 王焕祥. 新古典与演化经济学经济政策分析范式的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52-1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