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2): 118-121.

•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中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退出

王立军, 蔡兴旭   

  • 出版日期:2011-04-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王立军,1963 年生,硕士生导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

  • Online:2011-04-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扭曲了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弱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机制,其退出是十分必要的。而一直以来我国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以及金融监管的日臻完善又为其退出提供了可能。但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退出不应一蹴而就,需要在政策方面做足充分的准备,并选择适当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逐渐退出。

关键词: 存款保险制度, 隐性, 退出

中图分类号: 

  • F840

〔1〕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编委会: 《存款保险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年,第53-58 页。
〔2〕贺瑛: 《存款保险: 理论与实践》,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169-175 页。
〔3〕苏宁: 《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第125-127 页。
〔4〕罗宽明: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创新可以借鉴》,《经济纵横》2007 年第13 期。
〔5〕孙晓慧: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观点结核》,《经济纵横》2006 年第2 期。
[1] 孙咏梅. 多维视角下的隐性贫困测度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基于我国建筑业农民工贫困度的调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00-108.
[2] 许华. 论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95-197.
[3] 王庆丰. 《哲学通论》的显性逻辑与隐性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3-17.
[4] 徐进, 李作学, 王前. 企业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制约因素与消解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118-120.
[5] 贾红莲. 哲学如何"介入现实"与"隐性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8-11.
[6] 马利红. 双重书写:显性与隐性的"他者"---《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中的中国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238-243.
[7] 江守义. 叙事中的评论介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85-189.
[8] 姜春海, 李姝.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时职工安置问题研究— — 来自阜新矿务局的经验和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76-81.
[9] 臧爽言.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融资问题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81-83.
[10] 王光宇. 我国国债隐性风险问题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03-107.
[11] 李天舒. 辽宁国有工业布局现状、未来调整方向及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93-9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