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2): 217-221.

• • 上一篇    下一篇

五四时期新式标点符号的推行与实践———以中小学国语( 文) 类教科书的讲解为中心的考察

韩秋红   

  • 出版日期:2011-04-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韩秋红,1978 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北京100872) 。

  • Online:2011-04-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中国教育同样发生了深刻转变。新学制下大量中小学国语( 文) 类教科书对汉语书写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式标点符号”展开了全面而生动的讲解。通过了解五四时期最早讲解“新式标点符号”的语文教科书,分析最早对“顿号”和“删节号”正确讲解的范式,讨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梳理国语( 文) 类教科书对新式标点符号的讲解脉络,全面发掘“新式标点符号”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有序方式来展开“教授”和“讲解”,以展示其真正意义上被系统地传播、最终融入新兴知识分子阶层知识体系中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五四, 新式标点符号, 教科书, 讲解, 国语

中图分类号: 

  • H055

〔1〕〔14〕毕苑: 《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2〕桐乡朱毓魁选辑: 《国语文类选》第一册,上海: 中华书局,1920 年。
〔3〕《新学制国语教授书》第二册,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7 年。
〔4〕王鸿文、沈百英、王达三: 《( 基本教科书) 初小国语教学法》第七册,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2 年。
〔5〕〔15〕齐铁恨: 《复兴说话教科书》高小第三册,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3 年。
〔6〕〔16〕齐铁恨、关实之: 《复兴说话教学法》第四册,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4 年。
〔7〕皇甫钧: 《小学高年级国语副课本?怎样使用标点符号》,上海: 中华书局,1935 年。
〔8〕〔10〕莊适: 《( 现代初中教科书) 国语》第二册,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2 年。
〔9〕〔11〕《开明语体文选类编》第一册《论说文》,上海: 开明书店,1933 年。
〔12〕王伯祥: 《开明国语读本》第四册,上海: 开明书店,1933年。
〔13〕沈圻: 《新学制国语教授书》( 小学校初级使用) 第二册,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4 年。
〔17〕魏冰心、苏兆骧: 《国语读本》,上海: 世界书局,1934 年。
〔18〕颜友松: 《初中国文教科书》,上海: 大华书局,1935 年。
〔19〕汪震、王述达: 《语法与国音》,天津: 百城书局,1933 年。
[1] 程美东. 从五四时代到新时代——现代中国的发展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29-38.
[2] 刘一皋. 历史纪念中的包容与紧张:1948年之平津五四纪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39-50.
[3] 赵立彬. 礼敬五四:《台湾文化》与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生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51-57.
[4] 吕周聚. 论被遮蔽的五四文学传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23-30.
[5] 谭桂林. “佛化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31-40.
[6] 逄增玉. 对文学与人的改造与设计的思想及其历史实践——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种历史遗产的考察与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41-48.
[7] 史桂芳. 日本历史教科书关于中日战争的书写及评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41-151.
[8] 张秀琴.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新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教科书体系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5-12.
[9] 徐红妍. 论个人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家庭理念建构之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81-186.
[10]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11] 李孝迁. “制造国民: 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56-162.
[12] 黎学军. 前苏联哲学教科书的演进轨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8-21.
[13] 胡明. 从“五四”到“无产阶级新五四”———瞿秋白“文化革命”情结剖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71-179.
[14] 彭维锋. 欧化文艺与左翼文学:瞿秋白的“五四”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80-184.
[15] 刘中树. “五四精神”与中国新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160-17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