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样板戏”研究中,学界对港台学人的相关研究明显关注不够。由于显见的意识形态因素,港台学人对“样板戏”的研究持否定态度居多,虽不乏合理性的因素,但整体性的观照较少,显现出一种触及到部分“真实”下的“遮蔽”。“样板戏”作为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一种实验性的艺术范型,对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对当下的戏曲现状也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中图分类号:
〔1〕茅盾: 《从<卧薪尝胆>的不同剧本谈起》,《文学评论》1961年第5-6 期合订本。〔2〕阿甲: 《戏曲表演论集》,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年,第153 页。〔3〕甘阳: 《传统、时间性与未来》,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第147 页。〔4〕茅盾: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北京: 作家出版社,1962 年,第107 页。〔5〕王墨琳: 《没有身体的戏剧——漫谈样板戏》,刘青峰编: 《文化大革命: 事实与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集刊》,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394 页。〔6〕谢冕: 《文学的绿色革命》,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27 页。 |
[1] |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
[2] |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
[3] |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
[4] |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
[5] |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
[6] |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
[7] |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
[8] |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
[9] |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
[10] |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
[11] |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
[12] | 巫晓燕. 悲剧性的灵魂史———解读建国后作家的精神策略与心路历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60-264. |
[13] | 杨剑龙, 王童. 论后革命时代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类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92-196. |
[14] | 郑光锐. 双重文化下自我认同的嬗变轨迹———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中男性形象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24-227. |
[15] | 刘芳坤, 罗文军. 现代性预案: 一种当代文学史的阐释空间———评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44-2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