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俞平伯: 《红楼梦辨》,《俞平伯论<红楼梦>》上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189 页。〔2〕胡适: 《红楼梦考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 上海书店,1980 年,第218 页。〔3〕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2006 年,第153页。〔4〕〔5〕俞平伯: 《俞平伯点评<红楼梦>》,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4 年,第372、373 页。〔6〕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9 年,第132 页。〔7〕〔28〕朱一玄编: 《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79、582 页。〔8〕夏志清: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译,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258 页。〔9〕王国维: 《静庵文集?红楼梦评论》,《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北京: 中华书局,1981 年,第444 页。〔10〕亚里士多德: 《诗学》,罗念生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第19 页。〔11〕黑格尔: 《美学》第1 卷,朱光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262 页。〔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346 页。〔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5 页。〔14〕《鲁迅全集》第1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年,第297 页。〔15〕福柯: 《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366页。〔16〕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216 页。〔17〕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113 页。〔18〕艾斯勒: 《圣杯与剑》,程志民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36 页。〔19〕马特: 《柏拉图与神话之镜》,吴凌雅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345 页。〔20〕巴特:《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屠友祥、温晋仪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78 页。〔21〕卡西尔: 《人论》,甘阳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第94 页。〔22〕弗洛伊德: 《梦的释义》,张燕云译,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114 页。〔23〕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北京: 三联书店,1987 年,第125 页。〔24〕佩尔尼奥拉: 《仪式思维》,吕捷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年,第59 页。〔25〕赫尔曼主编: 《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91 页。〔26〕加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第204-205 页。〔27〕巴什拉: 《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99 页。〔30〕刘再复、刘剑梅: 《共悟红楼》,北京: 三联书店,2009 年,第6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