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战时期,北平、上海沦陷区的部分文史掌故研究者写下了大量具有“怀旧”、“清谈”风格的历史随笔。他们以上海的文史杂志为中心,并呈现出南北沦陷区遥相呼应的态势,其出现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群研究者遗留下来的作品显示了文史掌故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暴露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心理和不敢就死的怯懦性格,而这正是他们最终走上附日道路的深层原因。对于这一群知识分子,我们应辩证地加以评价,既要肯定其作品价值,同时也应看到他们依附日伪政权之可悲。
中图分类号:
〔1〕《目前孤岛的刊物内容商谈》,《人世间》1939 年第1 期。 〔2〕陶亢德: 《知堂与鼎堂》,《古今》1943 年第20-21 合期。 〔3〕纪果庵: 《谈清谈》,《两都集》,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87 页。 〔4〕〔6〕〔19〕〔34〕〔39〕文载道: 《关于风土人情》,《风土小记》,上海: 太平书局,1944 年,第5-6、6-8、4-5、1、5-6 页。 〔5〕纪果庵: 《亡国之君》,《两都集》,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42-49 页。 〔7〕〔24〕周黎庵: 《吴钩集》,上海: 宇宙风社,1940 年,“跋”,第224、226 页。 〔8〕〔13〕纪果庵: 《谈文字狱》,《两都集》,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174、168-174 页。 〔9〕〔17〕文载道: 《雪夜闭门读禁书》,《风土小记》,上海: 太平书局,1944 年,第160、172 页。 〔10〕周黎庵: 《清代文字狱琐谈》,《宇宙风( 乙刊) 》1939 年第17 期。 〔11〕周黎庵: 《文字狱的株连性》,《宇宙风( 乙刊) 》1939 年第18 期。 〔12〕周黎庵: 《清代文字狱——丁文彬逆词案》,《吴钩集》,上海: 宇宙风社,1940 年,第50-60 页。 〔14〕纪果庵: 《记吴之荣之类》,《两都集》,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175-180 页。 〔15〕文载道: 《笔祸记略》,《杂志》第13 卷第3 期,1944 年6月。 〔16〕纪果庵: 《谈纪文达公》,《古今》1943 年第22 期。 〔18〕周黎庵: 《清民族史家全谢山》,《吴钩集》,上海: 宇宙风社,1940 年,第145-155 页。 〔20〕文载道: 《战士与奴才》,《边鼓集》,上海: 英商文汇有限公司,1938 年,第6 页。 〔21〕文载道: 《周案馀议》,《边鼓集》,上海: 英商文汇有限公司,1938 年,第8 页。 〔22〕周黎庵: 《“命”、“节”的贱卖》,《边鼓集》,上海: 英商文汇有限公司,1938 年,第210 页。 〔23〕周黎庵: 《吴钩集》,上海: 宇宙风社,1940 年,“序”,第2页。 〔25〕周黎庵: 《清代文苑杂录》,《吴钩集》,上海: 宇宙风社,1940 年,第21 页。 〔26〕文载道: 《茶烟小记》,《风土小记》,上海: 太平书局,1944年,第88 页。 〔27〕文载道: 《魏晋人物志》,《古今》1944 年第39 期。 〔28〕笠堪( 周黎庵) : 《谈清代的太监》,《古今》1942 年第1期。 〔29〕笠堪( 周黎庵) : 《谈明代的妓女》,《古今》1942 年第2期。 〔30〕纪果庵: 《两都赋》,《两都集》,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21 页。 〔31〕〔37〕周黎庵: 《谈清人笔记》,《吴钩集》,上海: 宇宙风社,1940 年,第95、75 页。 〔32〕纪果庵: 《谈纪文达公》,《古今》1943 年第22 期。 〔33〕瞿兑之: 《<宇宙风>与<古今>》,《古今》1943 年第19 期。 〔35〕文载道: 《茶烟小记》,《风土小记》,上海: 太平书局,1944年,第91 页。 〔36〕纪果庵: 《两都集》,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年,“自序”。 〔38〕纪果庵: 《论“从容就死”》,《古今》1942 年第7 期。 |
[1] | 韩 戍. 从合作走向对抗:九一八事变后的上海学生团体与国民党党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87-196. |
[2] | 贺江枫. 国共内战时期上海工界的国民党党团之争(1945—1949)[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95-203. |
[3] | 刘一皋. 历史纪念中的包容与紧张:1948年之平津五四纪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39-50. |
[4] | 李玉. 《申报》对于洋务民用企业的评论——以对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的社评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54-160. |
[5] | 陈雁. 由姊妹而同学:基督教与近代上海女学校、女学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7-144. |
[6] | 刘荣臻. 西方住房保障理念视阈下的上海贫民住房救助探析——以1927—1937年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49-153. |
[7] | 柳德军. 抗战时期甘肃保甲制度的重构及其异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07-114. |
[8] | 王煦. 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市市民小本借贷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59-167. |
[9] | 邱国盛. 略论20世纪50—60年代上海的倒流人口问题及其处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45-150. |
[10] | 朱寿桐. 论现代都市文学的期诣指数与识名现象---兼论上海作为都市空域的文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58-164. |
[11] | 陈方竞. 新兴都市上海文化 报刊出版 新小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65-171. |
[12] | 方红姣, 周锦涛. 民国时期国民党高层政治女性的政治取向与身份认同———以宋庆龄、何香凝为叙述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33-140. |
[13] | 熊辉, 谭彩霞. 论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儿童保育工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09-211. |
[14] | 刘永祥. 周作民与抗战时期的金城银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17-122. |
[15] | 杨剑龙. 论上海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84-1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