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3): 27-32.

• • 上一篇    下一篇

“后家庭时代的家庭”理论的中国适用性研究

张金荣, 杨茜   

  • 出版日期:2014-05-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张金荣,1962年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 130012 );杨茜,1983年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 长春 130012)。

  • Online:2014-05-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家庭也在经历从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型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社会个体获了得更为广阔的流动空间,时代变革孕生出的新的行为模式、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婚姻价值观念对固有的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社会逐渐显露出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多种家庭生活模式,家庭发展趋势正从传统封闭走向开放。贝克提出的“后家庭时代的家庭”理论,意在指出西方国家家庭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家庭在当下的现代化变革中呈现出与贝克所提出理论的西方现代家庭背景相似的状况。以西方的“后家庭时代的家庭”理论为借鉴,在我国的家庭结构变迁过程中,鼓励个人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同时,要兼顾我国家庭组织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诸多社会问题考验的同时,维护好家庭稳定这一社会安定的基石,有效降低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成本。

关键词: 自反性现代化, 个体化, 后家庭时代的家庭

中图分类号: 

  • C913.1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56页。
〔2〕〔4〕〔5〕〔6〕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李荣山、张惠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6、98、112-113页。
〔3〕张爱华:《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以及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启示》,《理论界》2011年第10期。
〔7〕〔8〕李东:《家族理性与家族企业》,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4、83页。
〔9〕联合国《人口年鉴》,1993年,http://www.stats.gov.cn,2011年12月6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13国际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第111页。
〔11〕张敏杰:《离婚:中国和美国的比较》,《浙江学刊》1997年第6期。
〔12〕〔22〕朱强:《家庭社会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6、12页。
〔13〕马春华、李银河、唐灿、王震宇、石金群:《转型期中国城市家庭变迁——基于五城市的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页。
〔14〕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281页。
〔15〕李银河:《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个案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16〕郭志刚:《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17〕〔18〕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39-40页。
〔19〕潘光旦:《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第744页。
〔20〕Roussel,Louis,Irene Thery,Demographic change and family policy since World War Ⅱ,France:Journal of Family Issues,September 1988,pp.336-353.
〔21〕沈奕斐:《个体化与家庭结构关系的重构——以上海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社会学系,2010年5月,第30页。
[1] 顾辉. 国家、市场、社会和家庭交织影响下性别观念的回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33-40.
[2] 张继军. 守独务同、别微见显:萨义德的“血亲与姻亲”概念——基于修辞学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80-83.
[3] 孙静琴, 徐言辉. 城市困难家庭社会救助网络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56-58.
[4] 龚红月, 罗吉平. 解读文化情境中的家庭行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47-51.
[5] 梁新颖. 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46-4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