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3): 200-217.

• • 上一篇    下一篇

民国机制与延安文学

张武军   

  • 出版日期:2014-05-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张武军,1977年生,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副教授 (重庆 400715)。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C7511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重点项目(SWU1309379);重庆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基金培育项目(CQKZ20130302)

  • Online:2014-05-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最近民国文学相关概念尤其是民国机制研究遭遇到延安文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的质疑,如何处理民国机制和延安文学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命题。事实上,文学的民国机制和延安文学并非彼此抵牾,相互对立。从民国视角出发,回到民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是认知延安文学的前提,运用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机制要素,才可更好地阐释延安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观念的变迁,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延安文学中民族主义表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 民国机制, 延安文学, 吴满有方向, 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4〕赵学勇:《对“民国文学”研究视角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1日。
〔2〕〔5〕韩琛:《“民国机制”与“延安道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式冲突》,《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
〔3〕李怡、周维东:《文学的“民国机制”答问》,《文艺争鸣》2012年第3期。
〔6〕赵学勇、田文兵:《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1期。
〔7〕赵学勇:《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文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8〕袁盛勇:《重新理解延安文学》,《通向现代文学的本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9〕黄科安:《延安文学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9页。
〔10〕艾青:《在汽笛的长鸣声中——《〈艾青诗选〉自序》,《艾青选集》第三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11页。
〔11〕胡风:《胡风回忆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220页。
〔12〕蔡丽:《传统、政治与文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0页。
〔13〕莫艾:《吴满有在大生产运动中》,田方、午人、方蒙编:《延安记者》,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76页。
〔14〕陆定一:《文化下乡——读古元的一幅木刻年画有感》,《解放日报》1943年2月10日。
〔15〕周红兴:《艾青研究访问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330页。
〔16〕其雨:《从〈吴满有〉说到大众的诗歌》,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5页。
〔17〕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书店,1949年。
〔18〕袁盛勇:《民族主义:前期延安文学观念形成的最初动力和逻辑起点》,《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9〕唐小兵:《我们怎样想象历史(代导言)》,《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页。
〔20〕李陀:《丁玲不简单——毛体制下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复杂角色》,《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153页。
〔21〕朱正明:《陕北文艺运动的建立》,《西北特区特写》,每日译报社,1938年,第58页。
〔22〕《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编:《延安时期统一战线史料选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117-118页。
〔23〕《三年来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节录)》,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4页。
〔24〕张学新、刘宗武编:《晋察冀文学史料》,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43页。
〔25〕毛泽东:《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与史沫特莱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91-492页。
[1] 赵稀方. 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友联”及《中国学生周报 》的思想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65-171.
[2] 周云鹏.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兴起的历史文化语境探析——兼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来源的考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71-174.
[3] 杜涛. 浅析托克维尔的政治自由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174-177.
[4] 李淑云. 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46-5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