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等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的黄金大发展后,面临着新的价值困境,表现在自主发展与环境要求之间的对抗调试、质量标准与历史积淀之间的矛盾交织、价值选择与行为逻辑之间的被动适应三个方面,体现出全球化与民族性、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独特价值之间的对抗;高等教育本位观、质量观、方式观的变化;经济逻辑取代教育逻辑、企业逻辑取代大学逻辑、资本逻辑取代学术逻辑等特点。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11-11-02,http://dwb.hunnu.edu.cn/dwb_new/cviewtimew.asp?id=16,2014-05-30. 〔2〕谢宏忠:《文化多样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回应》,《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3〕路易斯·莫利:《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4〕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页。 〔5〕赵叶珠:《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与新思维》,《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1期。 〔6〕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页。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2008-06-03,http://course.bua.edu.cn/homepage/info single Article.do?artcleId=10654,2014-05-26. 〔8〕小威廉姆E·多尔:《后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38-240页。 〔9〕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10〕周廷勇:《高等教育质量观:生存与变迁》,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第101-116页。 〔11〕房剑森:《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2期。 〔12〕查尔斯·维尔特:《一流大学 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页。 〔13〕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14〕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
[1] | 刘刚 杜爽. 我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北京市、杭州市和深圳市智能企业样本的价值网络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07-117. |
[2] | 马得懿. 无人岛屿建设融资法律机制与中国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95-205. |
[3] | 刘朝晖.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数字技术应对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80-87. |
[4] | 狄小华. 突破科研经费管理困境的法治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74-85. |
[5] | 赵磊. 马克思的价值范畴何以客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9-28. |
[6] | 张正光. 重大疫情防控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维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84-191. |
[7] | 孙民. 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46-52. |
[8] | 马良灿. 重大疫情下的乡村治理困境与路径优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43-48. |
[9] | 童敏. 十字路口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困境与本土道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36-41. |
[10] | 张云飞.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论基础——从“内在价值”到“生态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5-14. |
[11] | 赵玉. 价值范式:“恰当自然审美”的理论重构与新方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51-58. |
[12] | 张曙光. 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5-14. |
[13] | 刘进田. 40年来中国价值哲学的思维特征及其时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5-22. |
[14] | 赵秀玲. 乡村善治中互联网运用及其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75-183. |
[15] | 何善蒙. 现实批判与价值重建:阳明的知行合一及其现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27-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