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4): 113-121.

•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转向革命”到“被革命”——对黔系军阀参与北伐的历史考察

陈红民, 潘建华   

  • 出版日期:2014-07-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陈红民,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建华,1989年生,浙江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 310028)。

  • Online:2014-07-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北伐战争前夕,以袁祖铭为首的黔系军阀被刘湘等四川军阀打败,退驻湘黔边境。为觅求生存空间,黔军陆续与广州革命政府接洽,脱离北洋军阀,归附国民革命军。广州政府为减少北伐阻力,也积极争取黔军。黔军一度作为北伐左翼军的主力向湘西、鄂西等地进发,配合了中央军在两湖战场的作战。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革命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黔军首领袁祖铭、彭汉章先后在常德、汉口被唐生智以“不革命”、“反革命”的罪名捕杀。宁汉分立后,黔军王天培第十军继续随南京方面北伐,但因徐州战役失败,王天培被蒋介石作为“替罪羔羊”杀害,所部被收编或解散。至此,一度参与北伐的黔系军阀全部被北伐军消灭。而在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大环境之下,黔系军阀从“革命”的对象转变为“革命”的参与者,最终却以“不革命”、“反革命”而被消灭的历史过程与最终命运,亦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当时“革命”、“反革命”等话语的任意性、专断性。

关键词: 黔系军阀, 北伐, 转向革命, 革命, 反革命


〔1〕杨学东:《论北伐左翼军及湘鄂西战场——兼论北伐左翼军先锋贺龙师》,《求索》1989年第1期。
〔2〕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24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96-97页。
〔3〕《袁祖铭通告移师回黔电》,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4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2页。
〔4〕〔7〕《袁祖铭到贵阳 将赴黔东向湘进展》,《大公报》(长沙版)1926年7月16日,第3版。
〔5〕《王文华、袁祖铭、周西成以及李燊的兴起和覆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7页。
〔6〕《国民公报》1926年10月28日,第5版。
〔8〕古屋奎二编著:《蒋总统秘录》第6册,台北:中央日报社译印,1976年,第94页。
〔9〕《吴张互商中之进兵计划 吴佩孚之大话》,《大公报》(长沙版)1926年7月16日,第3版;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24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2、70页。
〔10〕《袁祖铭退却中之川局》,《申报》1926年5月16日,第2张第5版。
〔11〕刘毅翔:《左翼军总指挥袁祖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30页。
〔12〕《彭汉章就湘黔边防督办》,《晨报》1926年6月30日,第3版;《袁祖铭援湘计划失败》,《国民公报》1926年6月25日,第5版。
〔13〕王天锡:《王天培倒谷(正伦)拥袁(祖铭)及与袁的矛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63年,第138页。
〔14〕〔21〕陈纯斋:《贵州省长兼清乡军总司令彭汉章参加北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48-149、150-151页。
〔15〕〔22〕〔33〕周素园:《贵州陆军史述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62年,第28、28、29页。
〔16〕〔36〕王天锡:《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与军长王天培之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94-195、198页。
〔17〕《吴玉章回忆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第136页;王宗相:《吴老在重庆》,《重庆日报》1978 年12月28日,第2版。
〔18〕〔42〕〔48〕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05、104、104页。
〔19〕〔50〕傅顺章:《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参加北伐战争的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76-178、186页。
〔20〕《时事日志·中国之部》,《东方杂志》第23卷第14号,第142页。
〔23〕丁宜中:《我所亲见的袁祖铭和“定黔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62年,第135页。
〔24〕《川省战事开始 川黔两军之形势 东路接触之情形》,《民国日报》(沪版)1926年5月25日,第1张第2版。
〔25〕〔41〕〔44〕〔49〕〔51〕〔53〕〔61〕〔6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第617、620-622、664、765-767、798、834、801、837页。
〔26〕《袁祖铭加入革命军消息》,《大公报》(长沙版)1926年8月9日,第6版。
〔27〕《时事日志·中国之部》,《东方杂志》第23卷第18号,第141页。
〔28〕阎崇阶:《我和袁祖铭打过的交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42-143页。
〔29〕《袁祖铭代表吕超赴常德》,《大公报》(长沙版)1926年8月20日,第7版。
〔30〕〔52〕刘绍唐主编:《民国大事日志》第1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339、340页。
〔31〕〔71〕陈弦秋:《黔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19-120、120页。
〔32〕〔39〕〔46〕〔80〕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1,台北:财团法人中正文教基金会,1978年,第127、127、127、172页。
〔34〕毅庐:《党军兵力最近之调查》,《申报》1926年12月23日,第2张第7版;甘淩杰:《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在北伐战争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59页;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68、75、87、148页。
〔35〕《彭汉章率部声讨吴佩孚电》,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12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印,1956年,第162页。
〔37〕〔40〕〔63〕陈训正:《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第1辑卷2,周培光:《中华民国史料三编》第60册,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年,第65、89、393页。
〔38〕《王天培通电就第十军军长职》,《大公报》(长沙版)1926年8月20日,第6版。
〔43〕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上册,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第412页。
〔45〕甘淩杰:《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在北伐战争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65页。
〔47〕《蒋总司令促王天培迅出荆沙电》,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13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印,1956年,第238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第679、684、698页。
〔54〕《邓演达报告党军占宜昌》,《申报》1926年12月23日,第4版;甘淩杰:《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在北伐战争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68-170页。
〔5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第856、865、873页。
〔56〕贺梓侪:《北洋政府时期的贵州政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3页。
〔57〕《各县特约通信 常德》,《大公报》(长沙版)1927年1月23日,第7版。
〔58〕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2页。
〔59〕李品仙:《李品仙回忆录》,台北:中外图书出版社,无出版时间,第82页;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0页。
〔60〕〔64〕〔68〕《袁祖铭已允离湘西 取道常澧开往荆沙》,《申报》1927年1月3日,第3张第9版。
〔65〕〔66〕〔67〕《袁祖铭终止赴汉原因 湘政府与黔军交涉近况 袁祖铭解散周杨部队》,《申报》1927年2月7日,第3张第9版。
〔69〕《唐生智返湘中所闻 谭延闿亦定新正回湘》,《申报》1927年2月7日,第3张第9版。
〔70〕《时事日志·中国之部》,《东方杂志》第24卷第6号,第96页。
〔72〕《袁祖铭被杀及其部队被解散之详情》,《大公报》(长沙版)1927年2月12日,第6版。
〔73〕邓汉祥:《我与袁祖铭的关系及其被害的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35页。
〔74〕〔75〕《彭汉章确已捕解长沙 彭氏被捕之经过 湘西黔军分别剿办》,《申报》1927年2月15日,第3张第9版。
〔76〕《北伐密电抄稿拾存》第3册,第78页,周培光:《中华民国史料三编》第54册,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年。
〔77〕官鼎良:《彭汉章被扣留期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157页。
〔78〕任景周:《黔军王天培部参加北伐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第222-223页。
〔79〕〔81〕陈训正:《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第1辑卷3,周培光:《中华民国史料三编》第61册,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年,第98-101、124-130页。
〔82〕〔84〕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3、363页。
〔83〕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民国十六年七至十二月份),台北:国史馆,1978年,第213页。
〔85〕吴敬恒:《弱者之结语》,广州平社编:《广州事变与上海会议》下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编第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无出版时间,第44页。
〔86〕王正华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册,台北:“国史馆”,2003年,第653页。
〔87〕陈弦秋:《辛亥以后二十五年间贵州军政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60页。
〔88〕胡汉民:《党权与军权之消长及今后之补救》,《三民主义月刊》第1卷第6期,1933年6月15日,第12页。
〔8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1987年,前言第2页。
〔90〕廖仲恺:《革命派与反革命派》(1925年5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廖仲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51页。
〔91〕王德胜编:《蒋总统年表》,台北:世界书局,1982年,第129-130页。
〔92〕大不韪:《党军治下之江西》,《醒狮》第118号,1927年1月7日。
[1] 张一兵. 反对景观统治的地理心理学与革命游戏——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5-12.
[2] 张福运. 抗战后期延安文艺工作者“下乡”运动再认识——社会革命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86-194.
[3] 袁晓晶. 权力的知识来源及其当代意义——以早期中国社会的权力产生为考察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32-39.
[4] 张福运. “废科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56-164.
[5]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148.
[6] 何文平. 民初孙中山流亡日本与“第三次革命”的提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9-160.
[7] 岳谦厚. 从太行山革命文献整理谈中共革命史的研究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98-99.
[8] 林怀艺.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遗嘱执行人”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21.
[9] 阎浩岗. 茅盾与20世纪中国土地革命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61-166.
[10]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32.
[11] 石晓宁. 从革命到建设:辛亥革命前后海外华人政治心态的蜕变——以《大汉公报》及崔通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59-167.
[12] 马俊峰, 乔瑞华. 从“和为贵”的传统理念看中国道路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27-31.
[13]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14] . 清末十年新政改革与清朝的覆灭[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58-163.
[15] . 北洋时期的“宣布共和南北统一纪念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37-1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