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蒲松龄大半生挣扎于科举场屋,屡败屡战,对于考官衡文“黜佳士而进凡庸”的不公弊端深恶痛绝;然而他并非彻底否定科举取士制度,对于八股制义也绝非持否定态度。在封建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科举是中下层文人跻身仕途的唯一可靠通道,急切渴望龙门一跃的蒲松龄没有理由对于科举取士进行制度性的否定,他所希冀或企盼者,考官衡文公平公正而已。《聊斋志异》关涉科举的篇章言及清代学校、考试文化,对于今天的读者可能已经相当陌生,注释者若疏于考证,甚至以讹传讹,积非成是,必贻误学人。就《聊斋志异》中科举文化问题的科举相关名目、科举注释的偏差与缺失、八股制义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或许对于读者正确理解小说真义不无裨益。
〔1〕〔3〕〔4〕〔10〕〔12〕〔14〕〔17〕〔20〕〔21〕〔23〕〔24〕〔25〕〔27〕〔31〕〔33〕〔40〕〔41〕〔44〕〔45〕〔52〕〔53〕〔55〕〔56〕〔57〕〔58〕〔60〕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21、1429、1906、2393、131、1623、1611、1407、1080、1622、1728、1907、1106、1428、1429、1728、2403、1623、1390、2434、1649、849、1620、1409、1048、2039页。 〔2〕〔11〕〔13〕〔15〕〔19〕〔29〕〔62〕〔63〕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7、3241、3119、3148、3100、3110-3111、3148、3149页。 〔5〕〔37〕马振方:《聊斋志异评赏大成》,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年,第2083、1966页。 〔6〕〔42〕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87、1696页。 〔7〕〔46〕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19、50页。 〔8〕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蒲松龄研究》2010年第2期。 〔9〕〔16〕盛伟:《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1253、2032页。 〔18〕〔26〕〔30〕〔35〕〔54〕盛伟:《聊斋志异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26、1692、1147、1110、1532页。 〔22〕赵翼:《陔馀丛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75页。 〔28〕〔32〕〔34〕〔43〕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712、961、961、1630页。 〔36〕张友鹤:《聊斋志异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233页。 〔38〕孙通海等:《文白对照聊斋志异》,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29页。 〔39〕丁如明等:《聊斋志异全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75页。 〔47〕俞樾:《春在堂随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6页。 〔48〕廖大闻:《桐城续修县志》,道光十四年(1834)本。 〔49〕王麟祥:《叙州府志》,光绪二十一年(1895)本。 〔50〕罗愫:《乌程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本。 〔51〕计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0页。 〔59〕《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22册,第300页。 〔61〕黄汝成:《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594页。 |
[1] | 〔美〕康文林. 清末科举停废对士人文官群体的影响——基于微观大数据的宏观新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56-166. |
[2] | 蒋宝麟. 晚清科举与学堂并立时期传统教育经费用途的转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67-175. |
[3] | 张福运. “废科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56-164. |
[4] | 王正兵. 含笑看泰华请各立一峰———《子不语》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关系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96-198. |
[5] | 刘建明. 论明代前期朝廷对经义文书写规范的改革与推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193-195. |
[6] | 张献忠. 明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27-133. |
[7] | 王正兵. “孤愤之书”· “消遣岁月”· “游戏澜言”———蒲松龄、纪昀、袁枚小说创作心态之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201-203. |
[8] | 李旻.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78-182. |
[9] | 赫广霖. 论西昆体盛衰与北宋科举制变迁的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202-205. |
[10] | 刘达科. 金朝科举与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45-250. |
[11] | 王凯旋. 明代科举考试思想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33-138. |
[12] | 张亚群. 清末废科举的教育效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93-97. |
[13] | 周尚义. 唐代诗人李贺科举就试论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87-190. |
[14] | 刘绍春. 晚清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11-115. |
[15] | 朱效梅, 郑国民. 宋代科举考试与独尊儒术封建文化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95-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