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6): 19-23.

• • 上一篇    下一篇

现代道德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宫瑜   

  • 出版日期:2014-12-15 发布日期:2019-01-22
  • 作者简介:宫瑜,1982年生,哲学博士,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 杭州 311300)。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20009);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人才启动项目(2012FR050)

  • Online:2014-12-15 Published:2019-01-22

摘要: 现代性道德论证以人的主体理性取代中古时期神性终极权威的同时,却使人们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矛盾与纷争。在情感主义肆虐的后形而上学时代,如何重构道德的合理性基础,探寻普遍有效的道德共识,成为当代道德哲学家共同致力解决的问题。他们的观点和学说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关于道德研究的可行性方向,但也均存在一定的理论困境。价值多元论实质上是一个必须承认并接受的现实,为了规避冲突与伤害,当今社会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应是如何于公共生活领域寻求道德共识。共同体的形成意味着共识已然成为可能,并且不同区域的共识方式与程度也有所差别。其实,由主体间性的视域原则出发,立足于具体生活实践而得来的现代道德共识自身,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证方式均有其限度。

关键词: 现代性道德论证, 道德共识, 主体间性, 限度

中图分类号: 

  • B82-02

〔1〕〔4〕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7、3页。
〔2〕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3〕休谟:《道德原则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4页。
〔5〕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158页。
〔6〕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3页。
〔7〕罗蒂:《真理与进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1] 徐畅. 口述资料在抗日根据史研究中的作用与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96-97.
[2] 毛林林. 从自我到社会——一种对主体间性思想的逆向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35-39.
[3] 关健英. 生态政治与道德共识——人类困境视角下生态伦理的瓶颈与出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4-17.
[4] 孙玉石. 鲁迅阐释的空间与限度——以《野草》为例谈鲁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88-194.
[5] 张福德. 科技活动合法性的道德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66-69.
[6] 刘巍. 被遮蔽的女性叙事——重读沈祖棻历史小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209-212.
[7] 龚耀南. 论和谐感的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5-27.
[8] 涂昊. 论新时期中国小说创作理论的理论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87-19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