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城市现代性的风险逻辑及其伦理调适——基于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的研究视角
    陈忠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5-12. 
    摘要 ( 71 )   收藏
    风险是人的主体性、人的存在、需要与发展受到危害的状态,风险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地理性、政治性。人类历史、社会发展始终与风险相伴。在城市现代性语境下,人与风险的关系具有了新的特点,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杂糅性。现代性的“创新—破坏”辩证法、“伸展—压缩”辩证法、“控制—放任”辩证法及其与城市化的结合,是形成城市社会风险的重要原因。建构具有“公共权利”底蕴的城市空间,具有“微观正义”底蕴的城市制度,具有“此在伦理”底蕴的城市教化与城市启蒙,对应对城市社会的风险具有基础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孺子将入于井”的伦理想象
    童建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3-18. 
    摘要 ( 241 )   收藏
    “孺子将入于井”是充满了伦理想象的道德典故。围绕这则典故的现代诠释,可以揭示恻隐的情感本质、恻隐的意向所指、恻隐的道德价值以及恻隐的道德风险。“恻隐”是一种与良心有别的关于伤痛的情感体验,是对他人痛苦的原始反应,不仅具有某种直接且未经思考的特色,而且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孟子将恻隐视做具有道德价值的自足性,但不具有成就道德事功的完备性。批判性能力和操纵性风险并存,是现代社会恻隐运作潜在的重大隐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道德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宫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9-23. 
    摘要 ( 64 )   收藏
    现代性道德论证以人的主体理性取代中古时期神性终极权威的同时,却使人们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矛盾与纷争。在情感主义肆虐的后形而上学时代,如何重构道德的合理性基础,探寻普遍有效的道德共识,成为当代道德哲学家共同致力解决的问题。他们的观点和学说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关于道德研究的可行性方向,但也均存在一定的理论困境。价值多元论实质上是一个必须承认并接受的现实,为了规避冲突与伤害,当今社会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应是如何于公共生活领域寻求道德共识。共同体的形成意味着共识已然成为可能,并且不同区域的共识方式与程度也有所差别。其实,由主体间性的视域原则出发,立足于具体生活实践而得来的现代道德共识自身,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证方式均有其限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多重维度探析——基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视角
    王贤卿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24-29. 
    摘要 ( 73 )   收藏
    当下中国正经历着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交织与碰撞。传统是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起点,古代许多优秀的德治思想值得借鉴;现代是从政道德建设的背景,中国的特殊现状决定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复杂性;而后现代则是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确立的时代景观。在这种激烈碰撞、共存与交融中,当代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必须超越传统、基于现代、兼顾后现代。这是起始于中国特色、基于中国特殊国情统筹考虑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本质、逻辑进路与现实张力
    郭忠义, 张凯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30-35. 
    摘要 ( 78 )   收藏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如何客观描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进程。如果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是意识形态化哲学,其主要表现就是由核心理念构成的意识形态范式。从革命范式到发展范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逻辑进路。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着意识形态化与非意识形态化、中国化气质与西方化走势、实践本质与纯粹化努力的三大内在张力。从时代精神视角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现实的生活世界,实现内在张力的创新性互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的新哲学及其理论表征
    郭玲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36-40. 
    摘要 ( 66 )   收藏
    马克思的新哲学可以概括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新哲学的“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唯物主义方面的“新”,即新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历史观,而且是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存在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当中,是由唯物主义历史观所阐述的。二是本质上超越传统哲学,表现在超越传统知识论体系、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确立历史性解释原则和重新理解实践概念四个方面。三是社会方面的面向生存,包括对人的重新理解以及对生活和意识的关系的理解这两个方面。马克思新哲学的基本问题必然由传统的“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转变为“生活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历史性思维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徐复观论“忧患意识”
    刘越, 刘鸿鹤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41-45. 
    摘要 ( 241 )   收藏
    徐复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忧患意识”的概念。他认为,周朝的缔造者们通过对商取代夏、周取代商的朝代兴替的观察和反思,否定了“天命不易”的观念,认识到必须通过民意或民心来体察天命。他将周初统治者这样一种对于人民意愿的敬畏,对于历史教训的反省与警戒之心,对其自身的历史责任的觉醒与认识,以及一种愿与人民同其甘苦,共其命运的自觉,称为一种“忧患意识”,并指出这种忧患意识是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的转化,并预示着以后几千年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人文主义的根本趋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游离与拔离——陈淳“似道非道”论发微
    李安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46-51. 
    摘要 ( 60 )   收藏
    如果说“出入佛老”是宋儒的常态,那么,“辟佛”、“小佛”则是儒家的惯例。由“出入佛老”,到“辟佛”、“小佛”,折射出理学与佛学关系的一般特点——佛学被理学消化后反而得不到充分认可,成了“似道非道”,这一点在陈淳等人身上变现得尤为突出。依靠儒佛之辨和“小佛”之论,不仅将佛学从所谓的“道”中拔离出来,也使得陈淳等人有理由、有根据对佛学形上理论所能达到的高度表示怀疑和轻蔑。此种背景下,理学自如地借鉴、援用高妙佛理来建构自己的理学观念而不失儒学本质,就成为了可能。在理学的胁迫之下,宋代佛学多以处理与儒、道的关系为重心,而无意于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在积极融会儒家思想之后,虽然佛教的生存条件得到了保证,士大夫佛学的思想基础有了扩大。但是,对世俗的过分依赖、对世俗化倾向的过分迁就,则意味着丛林不得不过度地参与世俗社会的生活,而放弃相对于世俗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彻底地结束沙门与王者抗礼、教权与王权抗衡的历史,表明佛教更加主动融入传统文化,自觉地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行为中的不相关考虑
    关保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52-57. 
    摘要 ( 74 )   收藏
    行政行为中的不相关考虑是行政主体在作出行为时考虑了不影响行政行为性质、过程、情节的要素。行政行为中的不相关考虑对行政法治实践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可能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也可能对国家或者公共利益造成侵害。因此,应当建立不相关考虑行为的无效制度和问责制度,即不相关考虑的行政行为应当被宣布为无效、不相关考虑的行政裁量应当被确认无效,不相关考虑的获利方应当被追缴利益,不相关考虑的行政主体应当被问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压制型到回应型:行政法治理模式的转换——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
    崔卓兰, 张继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58-63. 
    摘要 ( 94 )   收藏
    随着行政法治的推进,我国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压制型治理模式呈现诸多不足,“维稳”体系的价值取向与法律价值取向的趋同性被削弱,表现为不重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的协商,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实效性不强。因此,我国的行政法治治理模式应从压制型治理转向回应型治理,在非强制行政手段下探讨“平等协商”的理论可能,确立行政程序法上的制度,如公开征求意见、开设听证会;确立政府行政信息公开新举措,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法文化对行政主体内部调节制度的影响
    杜一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64-68. 
    摘要 ( 66 )   收藏
    我国传统的“吏治”带有鲜明的道德特征,现代行政文化中对我国传统儒家“道德自律”、“道德自觉”思想和道家“性善”论思想的传承与融合决定了现代行政的学理讨论也不应脱离道德因素。这种传统法文化中的道德与人性的双重影响,成为现代行政主体内部调节制度产生影响的具体要素。因此,现代行政应从行政主体内部寻找官纪的内部调节、道德的自律约束、行政评价、自制约束等区别于控权论的外部制约的调节手段,使得行政主体从内心接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价值取向的内部调节,从而提高其廉政意识、服务意识和民生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经一方同意的夫妻共有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
    杜甲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69-72. 
    摘要 ( 90 )   收藏
    对夫妻一方未经配偶明确同意将其所持夫妻共有股权予以转让的合同效力的认定,是我国各级法院的审判难题。保守型法官秉承传统民法思维将股权定位于一般类型的财产权范畴,力主通过民事法律制度考量该类合同的效力界域。激进型法官从股权秉异属性予以考量,主张只要符合公司法的股权转让特殊规则即可界定合同有效性。在该类案件裁判标准的立法规制过程中,立法者应当确定如下裁判准则:其一,应当审查该类股权转让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成立基本要件;其二,股权转让合同是否符合《公司法》第72条的规定,是否履行了股权转让的相关程序规则;其三,股权转让合同是否具有效力瑕疵的情形;其四,股权转让合同是否具有效力补正情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冲突的解释逻辑——基于法学价值的解释
    廖梦园, 程样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73-75. 
    摘要 ( 63 )   收藏
    社会冲突从词源学角度进行解释多为表面的释意解释,而社会学冲突论者试图超越现实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用冲突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缺少社会实践基础的解释方法,只有在马克思社会冲突的基础上,从法学的角度进行价值解释,并以既定的社会秩序为基础阐释社会冲突,才能弥合因学科不同而形成的理论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变如何发生?——一种不同的文化研究方法的建议
    丹尼斯·金普尔, 张喜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76-80. 
    摘要 ( 113 )   收藏
    将改造空间视为一种想象过程,引发对外来思想的思考,有助于考虑差异的合理性。这种尝试是在摩擦空间内有创造力的文化互动,能够反映出对文化交流双方的理解并发掘出文化交流的无尽潜力。我们不能从简化论的角度去理解改造空间,即不能将其看做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遇的地方或只是一个相遇的位置。研究这一广泛概念的优势之一便是能够用之描述并分析不同时期的趋势,如全球化就是思想和商品逐步扩散、具有世界意义或存在的合理性的一种现象。此外,空间概念可以规避传统或现代,原来概念的对或错阐释等诸如此类的二元对立,也可以排除主观欲望,分析个体是怎样为推进现代性进程做贡献或起阻碍作用;它可关注不同空间的相互作用或平行发展,也可以关注在不同空间里机制、巧合和猜想怎样让某些思想观念长足发展或遭人拒斥的过程。因此改造了的空间涵盖日常习惯变化和世界观变化的长期效果,有助于理解个人生活及其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造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新视阈
    马驰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81-83. 
    摘要 ( 79 )   收藏
    如何正确对待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与文化迁移现象,一直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丹尼斯提出“改造空间”的概念,为我们克服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与文化迁移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阈。“改造空间”概念使得不同地理文化区域的人们有可能进一步思考彼此之间如何互动、引发变革等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基金会治理核心评估内容研究
    徐家良, 卢永彬, 赵璐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84-89. 
    摘要 ( 99 )   收藏
    在众多社会组织中,基金会在教育、医疗、卫生、艺术等领域发挥着募集社会资金、满足公众需求、传播慈善意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30多年来我国基金会发展的文献回顾梳理,重点对基金会评估进行深入分析,比照目前我国民政部基金会评估指标,总结出五个中国基金会主要评估要素:基础条件、公开透明度、工作绩效、社会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对上海市基金会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基金会治理最需要关注的核心评估因素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为公开透明度和基础条件。核心评估要素研究对完善我国基金会评估指标体系和提升基金会能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社区社会资本与新型社区建设——基于9城市W物业小区的调查
    杨雪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90-96. 
    摘要 ( 79 )   收藏
    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根据9城市W物业小区的调查数据分析老年人在社区社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可以发现新型社区存在的共同特征:低龄老年人是参加社区活动、社团活动的主要群体,但是现阶段参与比率占老年人口总体比率不高;老年人的正式参与对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有积极作用;以物业公司、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为代表的市场、国家力量对社区自组织的支持有助于自组织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共同特征展开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对新型社区建设起到十分关键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协商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王晓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97-101. 
    摘要 ( 61 )   收藏
    专题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创新形式,具有协商平台的系统性、协商主体的广泛代表性和协商内容的全面性等制度特征。实践中,专题协商主要由协商主体、协商时间、协商方式、协商效果等制度要素构成,在丰富不同利益主体的对话协商载体、推进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方式及彰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优势等方面释放出了强大的制度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交易的治污价值、机理及碳交易市场的顶层设计
    刘力臻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02-108. 
    摘要 ( 59 )   收藏
    碳交易的治污价值在于它的有效性。理论和实践证明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各种方式中,作为市场手段的碳交易治污效果最明显。它的有效性源于碳交易中的获利、降低成本的内在激励和惩罚机制,从而使碳减排成为经济主体的内在诉求;碳交易的治污机理在于碳排放许可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碳排放许可证制可以掌控社会上的所有排污活动,即将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碳排放全部纳入许可证交易的控制之下,并通过对碳交易总量的阶段性下调实现碳减排目的;碳交易市场是以节能减排为目的,将经济主体造成的社会成本内在化为企业成本而人为设计的市场。因此需要政府培育,对碳交易总量、碳交易许可证制、碳金融创新、碳交易的相关法律等做科学的符合规律的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王倩, 王硕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09-115. 
    摘要 ( 134 )   收藏
    深圳、上海、北京和天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价及碳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可以反映出相关市场的特性与有效性。核密度和分位数QQ图表明各市场的资产收益率均不服从正态分布,深圳碳市场收益率分布具有最明显的“尖峰厚尾”特征;单位根检验和方差比率法均表明上海碳市场达到了弱式有效且深圳碳市场无效,但关于北京和天津碳市场有效性的结论存在差异。鉴于数据分布特征,方差比率法对市场有效性的判断更有说服力,即北京碳市场是有效的而天津碳市场无效,且碳市场的有效性受市场流动性与投机性的影响。因此,应明确碳市场的目的不是交易,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节能减排、倒逼产业结构升级。避免在碳市场中引入个人投资者,在注重提高市场的流动性的同时更应注重抑制市场的投机性;应注意提升企业对碳交易的认可度;应对七个试点省市差异化的制度设计进行政策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从中探索出中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新型城市化产业支撑问题
    胡岳岷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16-119. 
    摘要 ( 77 )   收藏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城市是城市化的结果。人的经济活动所包含的逻辑就是在流动中聚集,然后再流动、再聚集,直至人口、经济和财富在地理上集中到一个面积奇小的地方,这是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之所在。产业是城市得以立足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城市化。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构筑创新型产业集群、超前发展极具未来竞争力的产业,积极发展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力发展最具支柱性的成熟产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演化经济周期理论的源头:熊彼特和米切尔的经济周期理论对比
    张林, 陈赤卫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20-126. 
    摘要 ( 108 )   收藏
    熊彼特和米切尔分别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共同点是从演化的角度去探讨经济周期的成因,指出经济周期是历史的、制度的现象,为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虽然影响颇大,但局限性也很明显;米切尔的经济周期理论通常被忽视,但其解释力更强。在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之外,熊彼特和米切尔的演化经济周期理论是经济周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决定”新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述评
    黄世坤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27-133. 
    摘要 ( 100 )   收藏
    “市场决定”新背景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面临着新重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一年来理论界主要基于经济制度层面、经济运行和调节机制层面、改革操作层面对此展开了热烈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论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非由市场决定,但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全局上应主要发展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市场本身不能确定政府作用边界;市场和政府均强调高效的“双高双强”格局;深化改革应统筹协调,综合推进,不能仅仅简化为“简政放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契约性质理论的问题研究
    王立宏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34-138. 
    摘要 ( 116 )   收藏
    企业的契约性质理论主要研究各个签约人之间所订立的交易合同,这种分析方法以交易成本理论为框架,把企业看作是“契约的结合”,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而且可以相互替代。由于存在着合同的不完全性,企业的治理难题出于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替代市场是因为企业治理的成本小于市场的交易成本。契约理论的主要局限在于它是一种静态的、均衡的分析方法,忽视了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把生产过程看做是交易过程的延续。而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则强调了企业的个体差异,认为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学习机制,因而决定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同的,企业在本质是动态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午前清政府“朝鲜方略”再检讨
    马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39-150. 
    摘要 ( 88 )   收藏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东亚格局、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节点。甲午战争唯一诉求是朝鲜的未来,而朝鲜的未来,在战前主要取决于中日两国的“朝鲜方略”。朝鲜在过去很长时间内确属中国的藩国,中国在战前十几年也确实给了朝鲜很大帮助,引导朝鲜走向世界。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清政府在帮助朝鲜走上世界的同时,从来没有改变其宗主国心态,没有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国际秩序,依然沉迷于的“天朝上国”想象中,其“朝鲜方略”显然不合乎19世纪晚期正在形成的国际政治规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启时期明朝与朝鲜的关系——以朝鲜国王李倧“封典”为中心
    刁书仁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51-158. 
    摘要 ( 214 )   收藏
    1621年,后金进入辽东地区后,辽东政局迅速恶化,在明与后金两大势力对峙过程中,朝鲜的战略地位越发重要。天启三年,朝鲜李倧夺得王位,急忙遣使请求册封,而明廷一些官员由于对辽东政局的恶化及朝鲜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单纯强调李倧废光海君自立为王,“所当声罪致讨”。后虽经朝鲜使臣大肆贿赂,明廷才准予派使前往朝鲜举行封典,而所派册封诏使却借出使之机大肆敛财,不仅给朝鲜带来严重的灾难,更给两国关系带来恶劣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革命到建设:辛亥革命前后海外华人政治心态的蜕变——以《大汉公报》及崔通约为例
    石晓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59-167. 
    摘要 ( 253 )   收藏
    1906年创刊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中文报纸《大汉公报》,其前身曾经过了《华英日报》、《大汉日报》两个阶段。辛亥革命前期,《华英日报》与当时康有为保皇党的《日新报》进行了革命与维新的笔战。辛亥革命后,已更名并成为洪门致公堂的机关报的《大汉日报》,却由鼓吹革命转向了拥护袁世凯,反对革命,与国民党机关报《新民国报》相互攻讦。《大汉日报》这一转变反映了加拿大洪门致公堂革命后的立场,也记录了主笔崔通约由革命前不遗余力鼓吹革命、革命后又坚持稳健政治主张的蜕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巫闾山名称来源及“伊虑”族属迁徙考释
    崔向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68-172. 
    摘要 ( 256 )   收藏
    医巫闾山是中国古代五大镇山之一,为东北名山之首。医巫闾山属于“以族命名”,因古老的土著东夷部族“伊虑”而得名。伊虑与肃慎、挹娄关系密切,伊虑古族迁徙到东北腹地,称为挹娄。医巫闾山之得名体现了其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时代的审美趣味新变
    许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73-176. 
    摘要 ( 86 )   收藏
    微时代以微信、微博的双向互动为代表,奠基于后福特主义的工业文明,肇始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给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精神样态带来全面转型。在微时代,人类审美感知的外化形式即审美趣味发生了诸多新变。这些改变显现为审美偏爱由巨型、精英文化转向碎微、草根文化,由趣味稳定转向趣味易变,由精神沉浸转向符号性的消费狂欢,由共性追求转向个性彰显,最终转向仿象的机械复制。微时代要警惕审美趣味的低俗化,审美想象力的弱化和审美深刻感受力的退化,追寻“微而深厚,小而美好”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现、权力与文化政治——萨义德“东方不是东方”的再解读
    管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77-181. 
    摘要 ( 232 )   收藏
    “东方不是东方”的申辩实为萨义德对《东方学》要义的精准凝练,意在强调其东方主义话语批判对象和论域的自我限定即再现的“东方形象”而非实存的现实东方,力图从反向现实指涉性的角度揭示和解构“东方化东方”的再现行动中意识形态误现何以发生的动力学原理,并集中指向再现表意实践过程中所内含的文化权力,而这也正是萨义德批评理论的文化政治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通》骈文批评对《文心雕龙》的师法
    于景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82-185. 
    摘要 ( 131 )   收藏
    《文心雕龙》在骈文批评方面具有开山的意义,在骈文批评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后世很多骈文批评著作都打上了它的烙印。其中晚明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朱荃宰的《文通》就是比较突出的例证。该书在骈文价值论、骈文的文体辨析、诸多文体的骈化过程等方面的论述中,都以《文心雕龙》为理论依据,师法之迹甚为明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初遗民作家金俊明生平著述行迹考论
    杜桂萍, 于金苗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86-195. 
    摘要 ( 63 )   收藏
    明遗民作家金俊明入清后隐居市井,舌耕笔作,以书画著称于吴中,以气节名噪一时,深为后人钦服。因生平资料稀少,遗存之诗不易得见,少有人研究。他有意行走于市井喧闹中,又刻意将君国亡失的心底苦啸隐于书画诗文,以独特的交往方式和佣书抄写的生存策略维系个性与尊严,为今人理解彼时一些隐居避世遗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选择提供了别一种理解维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沈阳古代文学的历史进路
    赵旭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196-200. 
    摘要 ( 63 )   收藏
    沈阳古代文学是沈阳古代城市文化风貌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尚未引起学界重视。基于对沈阳古代文学存在形态、时空维度和内容指向的探究,可以看出相对于本土的汉族文人创作,古代沈阳的民间文学、满族文学和客居文人文学创作活动更加活跃,其审美取向表现出军事重地的警醒意识、家乡故地的维护意识、荒凉苦地的感伤意识、发祥之地的自豪意识,沈阳古代文学是地域文学和区域文学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应该从时间、空间和作品三个方面,对沈阳古代文学的范畴加以界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
    梁建先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6):  201-205. 
    摘要 ( 86 )   收藏
    晚清以来,“乡绅”进城导致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启蒙叙事的高度重视。诸多作家从不同角度去探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之根,并通过对其“城”“乡”结合的“绅”性揭秘,生动刻画和讲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现代作家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当作“城绅”来加以描述,不是刻意去贬低他们思想意识方面的现代性因素,而是要去表现他们在思想启蒙过程中最真实的精神状态。因此他们将“城绅”与“乡绅”置放于同一平台,去对比分析两者文化同构关系的诸多特征,进而为我们重新去认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