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6): 58-63.

•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压制型到回应型:行政法治理模式的转换——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

崔卓兰, 张继红   

  • 出版日期:2014-12-15 发布日期:2019-01-22
  • 作者简介:崔卓兰,1953年生,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 130012);张继红,1976年生,法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讲师(天津 300401)。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0JDSZ1012)

  • Online:2014-12-15 Published:2019-01-22

摘要: 随着行政法治的推进,我国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压制型治理模式呈现诸多不足,“维稳”体系的价值取向与法律价值取向的趋同性被削弱,表现为不重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的协商,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实效性不强。因此,我国的行政法治治理模式应从压制型治理转向回应型治理,在非强制行政手段下探讨“平等协商”的理论可能,确立行政程序法上的制度,如公开征求意见、开设听证会;确立政府行政信息公开新举措,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回应型治理 , 法律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 D912.1

〔1〕理查德·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重构》,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页。
〔2〕单光鼎:《保障合法,反对非法,制裁暴力——对近两年群体事件新变化的认识》,《南方周末》2013年5月2日。
〔3〕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4〕〔11〕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104页。
〔5〕〔1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12、90页。
〔6〕〔13〕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110、32页。
〔7〕〔16〕戚建刚:《论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治理模式——从压制型到回应型的转变》,《当代法学》2013年第2期。
〔8〕许尧:《中国公共冲突的起因、升级与治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69页。
〔9〕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页。
〔10〕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1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11页。
〔15〕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77-81页。
[1] .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误区及其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6-6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