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6): 173-176.

• • 上一篇    下一篇

微时代的审美趣味新变

许宁   

  • 出版日期:2014-12-15 发布日期:2019-01-22
  • 作者简介:许宁,1965年生,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辽宁 大连 116025)。

  • Online:2014-12-15 Published:2019-01-22

摘要: 微时代以微信、微博的双向互动为代表,奠基于后福特主义的工业文明,肇始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给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精神样态带来全面转型。在微时代,人类审美感知的外化形式即审美趣味发生了诸多新变。这些改变显现为审美偏爱由巨型、精英文化转向碎微、草根文化,由趣味稳定转向趣味易变,由精神沉浸转向符号性的消费狂欢,由共性追求转向个性彰显,最终转向仿象的机械复制。微时代要警惕审美趣味的低俗化,审美想象力的弱化和审美深刻感受力的退化,追寻“微而深厚,小而美好”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 微时代, 审美趣味,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 

  • B83

〔1〕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青年记者》2010年第2期。
〔2〕《2013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3年12月6日。
〔3〕陶东风:《微文化》,《今晚报》2014年1月26日。
〔4〕周志强:《微客、微话语与“复杂思想”的消解》,《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7期。
〔5〕韩少功:《第二次危机》,《读书》1998年第2期。
〔6〕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
〔7〕雷池月:《大众文化,非大众文化》,《东方文化》1997年第4期。
〔8〕盖琪:《后福特主义时代的话语表达机制》,《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7期。
〔9〕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
〔10〕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向建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1] 许苗苗. 网络文学与微时代文学的新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76-183.
[2] 许宁. 论新媒介时代小众审美趣味的显性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2-197.
[3] 李雷. 社区权力场域与公共艺术生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95-200.
[4] 杨光. 微时代的美育问题及其当代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01-208.
[5] 唐善林. “生活论美学”话题缘起语境及其价值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94-198.
[6] 潘黎勇. 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45-151.
[7] 李雷. “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38-143.
[8] 王德胜. “微时代”的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2-16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