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6): 13-18.

• • 上一篇    下一篇

“孺子将入于井”的伦理想象

童建军   

  • 出版日期:2014-12-15 发布日期:2019-01-22
  • 作者简介:童建军,1978年生,哲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275)。
  • 基金资助:
    2013年广东省“理论粤军”重大资助项目(llyj130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2&ZD007);2012年中山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Online:2014-12-15 Published:2019-01-22

摘要: “孺子将入于井”是充满了伦理想象的道德典故。围绕这则典故的现代诠释,可以揭示恻隐的情感本质、恻隐的意向所指、恻隐的道德价值以及恻隐的道德风险。“恻隐”是一种与良心有别的关于伤痛的情感体验,是对他人痛苦的原始反应,不仅具有某种直接且未经思考的特色,而且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孟子将恻隐视做具有道德价值的自足性,但不具有成就道德事功的完备性。批判性能力和操纵性风险并存,是现代社会恻隐运作潜在的重大隐忧。

关键词: 孺子将入于井, 恻隐, 同情, 怜悯

中图分类号: 

  • B82-06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11页。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1页。
〔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1页。
〔4〕〔5〕爱德华·封·哈特曼:《道德意识现象学》,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3、76页。
〔6〕〔7〕〔8〕〔9〕〔14〕〔15〕〔16〕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37、234、237、209、234、260、264-265页
〔10〕John P. Reeder Jr.,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Extensive Benevolence, vol. 26, no. 1(1998).
〔1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页。
〔12〕〔13〕Craig Taylor,“Sympathy”,The Journal of Ethics,no.3(1999),pp.73-87,73-87.
〔17〕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4页。
〔18〕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87页1144a 13-20。
〔19〕Yuval Livnat, “On the Nature of Benevolence”,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 vol.35, no.2(2004),pp.304-317.
〔20〕〔2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89、1297页。
〔22〕刘纪璐:《论恻隐之心在都市文化中的落实》,《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3〕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陈湘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28页。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