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先秦两汉各色人等有关诗(“诗乐舞”)的评说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儒、墨、法、道诸家中,儒家对诗(“诗乐舞”)最感兴趣,器重它,爱它,可谓“爱”派。其他各家是不重视诗的,其中墨家和法家对诗(“诗乐舞”)采取敌视和仇视的态度,可谓“恨”派;而道家则介于儒与墨法二者之间,对诗(“诗乐舞”)虽说不上“恨”之入骨,却也绝不待见它,常常以超然的态度给予蔑视,可谓“贬”派。
中图分类号: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26页。 〔 2〕〔3〕〔4〕《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1527、1527、1527页。 |
[1] | 黄琳. 朱熹的“气质”与“恶”思想简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39-44. |
[2] | 祁海文. 《淮南子》与儒道礼乐美学的会通与融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92-101. |
[3] | 魏光奇. 重构儒家:中国近代文化精英的一种努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06-113. |
[4] | 潘立勇. 休闲审美哲学的儒家话语及其体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69-175. |
[5] | 陆庆祥. 道家休闲美学的逻辑基础与话语结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76-181. |
[6] |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
[7] |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
[8] | 刘越, 刘鸿鹤. 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徐复观论“忧患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41-45. |
[9] | 陈宝良. 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与新典范的重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63-173. |
[10] | 孟庆丽. 道家“善行无辙迹”理论的美学发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07-211. |
[11] | 蒋德海. 人治还是法治: 传统儒学与法治理念相融性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86-90. |
[12] | 徐桂秋. 从孟子用诗看先秦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71-174. |
[13] | 钱国旗, 李传军. 黄帝形象的历史塑造及其文化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41-144. |
[14] | 祁海文. 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略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89-193. |
[15] | 商原, 李刚. “士”的二重性与道家隐逸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21-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