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实践哲学
    从神话到哲学、从自然哲学到实践哲学的逻辑进程——试论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母题及其展开
    马万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5-10. 
    摘要 ( 162 )   收藏
    前苏格拉底哲学由于资料匮乏、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往往难以进行系统化的阐发。古希腊从神话到哲学的文化转向是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恰切语境,因此,神的维度不可或缺。一旦将神的维度补充进来,则传统执着于对本原、元素的追问和理解,就转化为一个尚未展开的三段论:“万物” “神” “一”。这一双向循环的圆圈结构,堪称哲学母题,构成了整个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思想前提,而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都对此前提有着不同程度的体会和言说。由此,从泰勒斯到智者运动,从神话到哲学,以及从自然哲学到实践哲学,也就展现为一个渐次展开、不断深化的思想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唯一者”并不唯一——对施蒂纳的“我”的指谓分析
    赵映香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1-15. 
    摘要 ( 177 )   收藏
    施蒂纳消除统治“我”的一切普遍物后,仅剩下作为“唯一者”的“我”。但是,通过指谓分析不难发现,他至少又赋予了“我”三重谓词含义,即:“我是我”,“我是我自己”和“我是我性”。也就是说,施蒂纳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消除“我”的谓词,而是用“我”、“我自己”、“我性”来充当了“我”的谓词。这样一来,“唯一者”就不是唯一者了,因而把“独自性”归给“我”也就虚妄不实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异质性哲学重新检视历史决定论
    刘习根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6-20. 
    摘要 ( 116 )   收藏
    从异质性哲学的观点来看,历史决定论蕴含着内在的矛盾,它是理性同质性原则对异质性社会历史殖民化的结果。其中,历史规律论的本质是逻辑对历史的统一;历史进步论实质上是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将社会局部的改善看做社会历史的整体改善;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目的,本应作为一个范导性理想,却被当成了建构性理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犹太人问题”的解决之道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底色
    张文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21-26. 
    摘要 ( 219 )   收藏
    在思想史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政治哲学的古典形式。他们对“好社会”以及诸如正义、自由、人性等政治哲学的主题抱有严肃的探究态度。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与古典政治哲学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但是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对犹太教和犹太人存在意义的阐述却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他摆脱了鲍威尔从宗教和政治中兜圈子的特性,彰显了一个共产主义者革命的、实践的解决“犹太人问题”的视野。马克思对犹太教本质的恰如其分的科学认识,是以揭露人的基础、实际需要、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从历史的眼光看,犹太人从肮脏的现实中牟利并沉迷其中,因此犹太人的真正本质在市民社会比在以往任何时候更能得到实现,但同时也必然引致它的解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和为贵”的传统理念看中国道路的选择
    马俊峰, 乔瑞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27-31. 
    摘要 ( 133 )   收藏
    改革开放极大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反弹和忧虑。现在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最近的当口,也是危机和挑战最为严峻的时刻,面对众多复杂的矛盾和两难困境,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智慧结合起来,自觉实现从革命思维到建设思维的转变,以和为贵,努力走好中国道路,为人类和平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探讨——以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为视角
    刘志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32-38. 
    摘要 ( 106 )   收藏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整体。对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自己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来说,始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如何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回答。这种探索和回答,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科学概括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扬弃“人的异化”的双重道路
    陈荣荣, 张士清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39-42. 
    摘要 ( 273 )   收藏
    资本主义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人类的异化,即对人自身本质的背离。批判资本主义的目的就是要重新把人的本质还给人。资本主义导致了人类的双重异化:物质经济生活的异化和精神生活的异化。马克思通过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方式,同时扬弃了人的双重异化,开创了扬弃人的异化的双重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价值研究
    田雪飞, 史万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43-46. 
    摘要 ( 112 )   收藏
    探究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旨在科学认识高等教育制度之善。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遵循以下的多元价值:自由是最根本的人道;效率是遵循市场伦理;民主体现出行政伦理;公正彰显社会伦理。在明确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多元价值的基础上,对其关系进行了探究。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是在自由、效率、民主与公正等多元价值之间力量不断变化的一种均衡与非均衡的动态博弈,并实现了博弈的相对均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养老问题探析
    “四维体系”视角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
    李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47-51. 
    摘要 ( 111 )   收藏
    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应是一个包括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层次体系和服务体系在内的“四维体系”。当下,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这个“四维体系”亟须完善。其中内容体系的完善要以健全项目、提高风险预防和保障能力为重点,制度结构体系的完善应以实现人群全覆盖和增强公平性作为目标,层次体系完善的关键是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合理的权责关系,服务体系的完善要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协调发展为方向。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应把健全制度项目、扩大制度覆盖面、增强制度公平性、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公共服务的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以期较好实现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养老资源社会动员的框架分析
    贺书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52-56. 
    摘要 ( 90 )   收藏
    养老资源社会动员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过程。通过动员,应对快速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让满足养老需要的资源在社会不同成员和群体之间实现汇集并重新配置。在养老资源的社会动员过程中,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公共精神的提升是养老资源社会动员的物质和理念基础,社区组织是其组织依托,动员技术的利用是养老资源社会动员的技术保障。建立强力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不但是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前严峻的社会养老问题,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民生目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参与”的内生逻辑与现实路径——基于参与—回报理论的分析
    冯敏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57-62. 
    摘要 ( 118 )   收藏
    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描绘出我国“社区参与”现状的真实图景:参与意愿薄弱、总体参与率偏低、参与层次不高、参与效果较差是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利益关联性。参与—回报理论为我们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框架支撑。在回归我国“社区参与”真实现状的前提下,我们能够找出一条“社区参与”在“后单位时代”的现实出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生问题的法律关注
    我国二战前流失海外博物馆文物回归的国际法探析
    刘丽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63-69. 
    摘要 ( 108 )   收藏
    流失文物的回归是国际社会一直关注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问题。但博物馆的“公共性”让馆内文物的回归比民间文物回归更困难;加之文物流失在二战前(早于现有生效文物返还国际公约),使得解决二战前流失于海外博物馆内文物的回归问题成为法学界最为棘手的法律问题。此外,近些年西方博物馆联盟提出“环球博物馆”概念和文物属于“人类共同遗产”的论调,企图模糊二战前流失文物的所有权问题,阻碍二战前流失文物原属国对此类流失文物的索讨。应以文化主权和文化权利作为该类文物回归的国际法理论依据处理文物回归问题,这种理论也逐步被国际组织和各国认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基金会行政规制模式的转变
    李晓倩, 蔡立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70-75. 
    摘要 ( 121 )   收藏
    以规制取向为标准,基金会行政规制可区分为管控型规制与激励型规制。准入资格控制、资金来源控制和人事安排控制构成了现行管控型基金会行政规制的支架,但这种模式无法繁荣基金会的发展,在根本上背离了基金会的私法主体性。应当实现基金会行政规制策略的转型,建立以“激励性规制措施为主、管控性规制措施为辅”的激励型规制模式,将规制重点由事前防范转向过程监督和事后问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立法精神发展的思想根据与价值向度
    魏建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76-79. 
    摘要 ( 92 )   收藏
    思想根据与价值向度是立法精神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源泉。了解一个时代或时段的思想根据及其价值向度是立法精神研究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思想史的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革命思维的思想根据”、“改革思维的思想根据”、“法治思维的思想根据”三个时段。而我国立法精神的进步与发展,就表现为三次思想根据的更替及其所蕴涵的价值向度由服务于阶级斗争向服务于经济绩效再向服务于公平正义的升级与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的关系重构——以侵权责任法的扩张为背景
    樊志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80-86. 
    摘要 ( 103 )   收藏
    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的博弈成为民法学界的焦点问题。在我国,侵权法不断扩大适用范围,日益向合同法领域渗透,引发了民法领域的全面危机。在此情况下,从扩张背景、扩张表现以及扩张影响等宏观角度研究两法界分并完成合同制度存在的正当性证成,从纯粹经济损失、第三人侵害债权以及责任竞合等微观角度实现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二元体系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离与统一:司法公信力的法治因素分析
    张国全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87-90. 
    摘要 ( 112 )   收藏
    我国的司法公信力的研究一直着力于法院工作的内部影响因子,而对于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价值,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数据调研分析显示,公信力是影响我国法治的重要因素,而且外部群众赋值比较大是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因素。提高司法公信力应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司法文化的转变来探讨,司法公开是提高司法公信力、促进我国民主法治发展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当下中国经济
    异化消费下的产权、分配与经济正义
    纪玉山, 刘洋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91-95. 
    摘要 ( 128 )   收藏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有关异化消费的产权、分配与经济正义问题能够清晰地揭示出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异化消费现象。异化消费的行为模式在造成负外部性效应的同时,更无法实现代内效率与代际公平之间的协调兼顾,既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严重扭曲了权利资源的配置,从而不符合“消费正义”与“经济正义”的内涵与原则要求。异化消费将引致社会相对福利水平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需要对支撑异化消费的制度因素,即产权制度与分配结构予以适当调整。政府应当通过更好地落实收入再分配改革与民生改革,完善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切实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消费能力,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权利,并通过对高消费、高耗能产品和服务征收消费税、“碳税”以及数量限制的方式,对社会范围内的异化消费行为予以必要规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帝国主义的两大租权
    余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96-99. 
    摘要 ( 173 )   收藏
    资本主义是对封建主义的积极否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将完成对资本主义的积极否定。但是,在社会主义否定资本主义之前,资本主义本身也会产生出对其自身的消极否定或者消极扬弃,这就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其特点是由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封建王国倒退,形成垄断资本的帝国。这一消极扬弃的特征,在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即新帝国主义中日益明显地体现出来。新帝国主义除了利用纸币白条的发行权外,还企图通过知识租权(即通常所谓的知识产权)和碳排放租权来掠夺,必须对此保持警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创新与发展
    孙立冰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00-106. 
    摘要 ( 146 )   收藏
    中国理论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一方面着重于对马克思经济学文本的解读,另一方面则更多地探讨基于经济实践发展变化条件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拓展和延伸。改革开放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引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成为中国理论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争论的前提背景,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正确解读马克思语义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更是关系建构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一体化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预期与挑战——以协同理论为分析框架
    李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07-110. 
    摘要 ( 94 )   收藏
    随着区域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间合作日益成为区域治理的主线之一。与其他形式的合作相比,区域一体化中地方政府间合作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协同学所阐述的复杂系统演化、战略协同理论所探讨的子公司间合作等规律契合。这要求地方政府领导者深入把握区域一体化与政府间合作的一般规律,既顺应规律、适时促成合作,又要通过机会识别、预先价值评价、绩效评估等,降低合作风险、保证合作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金融危机救助与系统性风险扩散研究
    罗春婵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11-114. 
    摘要 ( 182 )   收藏
    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蔓延是金融危机救助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因,但是,危机救助政策在阻止系统性风险蔓延的同时,也可能会推动系统性风险的扩散。与一般意义上的系统性风险不同,危机救助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外生和内生相结合、传染性强等特征,而且救助政策是引发系统性风险扩散的重要外生变量。在救助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救助推动系统性风险扩散的途径和机制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研究
    索有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15-121. 
    摘要 ( 115 )   收藏
    以2008—2011年沪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2007—2010年度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探讨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采用PEG模型估计公司的内涵报酬率(权益资本成本)。在考虑盈余预测准确性并以公司的分析师跟踪数量作为对公司盈余准确性的判断标准对公司进行分类后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以显著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但是仅仅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不能显著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AHP模糊评价法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价研究
    赵树宽, 李婷婷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22-125. 
    摘要 ( 97 )   收藏
    欧债危机使欧洲国家深陷债务的泥藻中无法自拔,最近审计署公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选择有效的指标和科学的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进行评价,是当前政府债务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AHP模糊评价方法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评价模型得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债务违约风险、债务规模风险、债务偿债风险、债务结构风险,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评价功能和可信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前期厦防同知与闽台互动关系初探
    吕俊昌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26-133. 
    摘要 ( 157 )   收藏
    台湾纳入清帝国版图后,厦门控台地位凸显,厦防同知是直接处理港口事务的文职官员,它与海峡对岸台防同知的设置形成对应关系,共同稽查移民渡台与偷渡事宜。而在闽台转运这一特殊制度之中,厦防同知负责管理台运船只,转运在台官兵骸骨、饷银以及传递公文、递解犯人等事务,厦防同知职任之繁重可见一斑。闽台之间“互补联动”关系也藉此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朝鲜外交政策
    郭海燕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34-140. 
    摘要 ( 280 )   收藏
    1885年4月发生的巨文岛事件是朝鲜与英美各国缔结修好通商条约被编入不平等条约体制后,因同一事件首次以万国公法与西方交涉,同时又以属国身份展开清韩外交的外交事件。面对领土受到侵略,朝鲜以维护国家权益为外交重点,一方面利用条约成员国的立场,依据万国公法和朝英修好条约文本与英国进行交涉,同时又依靠传统宗藩朝贡关系积极援用中国为之出面“调停”,最后使英国退出巨文岛。朝鲜在巨文岛事件的外交交涉过程中,无论就国王对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还是就督办交涉通商事务金允植对英国和各条约国的外交行为而言,皆显示了传统宗藩体制和近代条约体制双重国际关系秩序下朝鲜自主、积极外交的一个真实侧面。从这种意义上讲,巨文岛事件不仅是研究19世纪80年代朝鲜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了解此时期清韩外交关系乃至东亚国际关系的重要契入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邻厚君薄”:近代中国电报创建中的日本因素
    夏维奇, 仲夏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41-145. 
    摘要 ( 157 )   收藏
    面对滚滚东来的电报洪流,国人就中国要不要自建电报的问题,趋新与守旧两种认知日渐分化,乃至演进为严重的对抗。此间,先是趋新人士利用日本侵台事件,在守旧氛围十分厚重的情势下,获得清廷一定程度的支持,开始在台湾地区拟建电报;继之,趋新人士再以日本电报业的发展景况及球案为立言基础,终在这场论争中占据上风,中国内陆地区开始引入电报,近代中国大规模建设电报活动由此发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杂志》与近代外国高等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
    张晓玮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46-152. 
    摘要 ( 118 )   收藏
    《教育杂志》是我国近代持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专题类报刊。在其刊行的40年中,广泛译介了有关外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学校及其他具体问题的文章,扩展了近代国人的教育视野,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外国高等教育与本国高等教育的对比、讨论与思考,为近代外国高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效率与基础并重:“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界关于政府改革的思考
    张树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53-156. 
    摘要 ( 142 )   收藏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危急,对高效强力政府的期待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但是现实中的国民政府却不尽人意:对内不能实现统一,对外不能有力抗敌。因此,政府改革问题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关注焦点,他们围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构建政治制度基础两个主题做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改革措施。为当时政府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当今政府改革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 与 境
    党圣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57-165. 
    摘要 ( 123 )   收藏
    基于“天人合一”观念基础上的中国文艺本体观,一直强调“艺与道通”、“艺与道合”。这种“由人复天”或曰“天与人一”的创作理念,在本质上都主张造艺者在创艺活动之中及其所创造的艺品中实现自身生命价值与大宇宙生命之美及其形而上本体 “道”的合一,亦即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向大宇宙生命及其形上本体“道”之回归。这在意境理论中体现得更为充分,更为细微,中国艺术创作讲求的 “造境呈道”,综合性地体现了这种意义生成方式和感知方式。从思维方式及其历史渊源上来讲,“造境呈道”说与中国古代“立象见意”的表意方式密切相关,传统文化特定的“象喻”思维和言说方式深深地影响和决定了传统艺术以营构“意境”为文本存在形态之极致,“意境”是以天合天的自然审美化和生活审美化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之产物,道与境通、造境呈道烛照下之“意境”营构的“象喻”言说,不是以精细的思维逻辑和理性观照取胜,而是追求一种更为浑融、更具生机的艺术认知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爱”、“恨”、“贬”之对立:儒、墨、法、道对诗的不同态度
    杜书瀛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66-174. 
    摘要 ( 172 )   收藏
    在先秦两汉各色人等有关诗(“诗乐舞”)的评说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儒、墨、法、道诸家中,儒家对诗(“诗乐舞”)最感兴趣,器重它,爱它,可谓“爱”派。其他各家是不重视诗的,其中墨家和法家对诗(“诗乐舞”)采取敌视和仇视的态度,可谓“恨”派;而道家则介于儒与墨法二者之间,对诗(“诗乐舞”)虽说不上“恨”之入骨,却也绝不待见它,常常以超然的态度给予蔑视,可谓“贬”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世致用与激励名节——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与辞赋创作
    刘培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75-182. 
    摘要 ( 170 )   收藏
    北宋中期兴起的疑传惑经风气,是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的具体反映。平易流畅、切于时弊的文学风尚和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潮一起,为政治革新导夫先路。这种切于时弊的主张,对辞赋创作来说,即是一改过去的一味颂美,转而为畅论政治。除对具体的现实政治进行诤言谠议、指陈时病外,辞赋还对探讨治乱兴亡之理存有极大的兴趣。那些能够引起他们思古之幽情的种种人物、物象,被赋予了生命、灵魂,都在向他们诉说着古道,指引着他们的人生方向。以积极用世的儒者胸怀为立足点来观照现实、表现对人生苦闷与无奈的辞赋大量涌现,隐士的理想被改造,穷达都心系天下的人生得到张扬。咏物赋创作中,种种物象被附丽上某种高尚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东诗坛》中的中日古典诗歌交流考
    焦宝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83-187. 
    摘要 ( 146 )   收藏
    《辽东诗坛》是寄居大连的日人田冈正树、野村直彦等于1924年创办的诗歌专刊,该刊刊发了大量当时中日诗人的诗作,对于了解当时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旅大地区乃至整个中日诗坛的交流情况都有重要价值。《辽东诗坛》以促进中日“两国文人学士接近”为宗旨,广泛刊发两国诗人的诗作。呈现两国关系密切的著名学者、诗人间的交流,为两国政界、学界及诗坛重要人物举办迎送雅集唱和,以及在连诗社的雅集唱和,均是《辽东诗坛》上中日诗歌交流的重要形式。《辽东诗坛》的中日古典诗歌交流,在“九一八”后陷入低谷,与此一时段中国诗坛诗词创作的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身”与“立命”——论班固的屈原批评
    王珏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1):  188-192. 
    摘要 ( 180 )   收藏
    班固在《离骚序》中对屈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番批评既渗透了汉代思想中“保身”之论的影响,也体现了班固对于士大夫身份的思考,以及对个人际遇的深切反思。班固认为,在险恶的社会环境中,士人可以选择明哲保身,同时还应该省察自己的命运,坚持自己的志业。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班固反对屈原的做法,这反映了汉代文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