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1): 76-79.

• 民生问题的法律关注 •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国立法精神发展的思想根据与价值向度

魏建国   

  • 发布日期:2019-01-24
  • 作者简介:魏建国,1975 年生,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 Published:2019-01-24

摘要: 思想根据与价值向度是立法精神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源泉。了解一个时代或时段的思想根据及其价值向度是立法精神研究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思想史的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革命思维的思想根据”、“改革思维的思想根据”、“法治思维的思想根据”三个时段。而我国立法精神的进步与发展,就表现为三次思想根据的更替及其所蕴涵的价值向度由服务于阶级斗争向服务于经济绩效再向服务于公平正义的升级与转换。

关键词: 立法精神, 思想根据, 价值向度

中图分类号: 

  • D902

〔1〕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 2〕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 3〕江国华:《立法:理想与变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 4〕高全喜:《论革命的法理学》,《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第1期。
〔 5〕陈金钊:《“思想法治”的呼唤——对中国法理学研究三十年的反思》,《东岳论丛》2008年第2期。
〔 6〕李林:《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学术探索》2011年第2期。
〔 7〕〔12〕秦前红:《宪政视野下的中国立法模式变迁——从“变革性立法”走向“自治性立法”》,《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 8〕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487页。
〔 9〕徐显明:《推进法治的“四个转向”》,《北京日报》2012年3月26日。
〔 10〕张文显:《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法治转型》,《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 11〕姜明安:《四种“法治”观念不可取》,《法制资讯》2011年第12期。
〔 13〕周旺生:《立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22页。
〔 14〕刘俊海:《构建和谐社会与法理念的更新──兼论和谐社会与社会法的完善》,《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 1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 16〕江必新:《以法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完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 年第1期。
〔 17〕解其斌、张杰英:《社会立法步伐亟待加快》,《人民论坛》2011年第11期。
〔 18〕雷兴虎、刘水林:《矫正贫富分化的社会法理念及其表现》,《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 张尤佳.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环境有效治理的法律考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94-98.
[2] 廖梦园, 程样国. 社会冲突的解释逻辑——基于法学价值的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73-75.
[3] . 社会矛盾的法治化探讨——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管理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99-101.
[4] 于德江, 王利民. 论法治的根本是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92-98.
[5] 包玉秋. 法治与契约理论下制度反腐的立法构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57-59.
[6] 陈佑武, 张晓明. 法治视野下的平等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98-100.
[7] 管人庆. 论网络政治表达权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匿名权为核心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49-52.
[8] 蒋德海. 文化中的法治要素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01-10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