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1): 146-152.

• 马克思主义与当下中国经济 • 上一篇    下一篇

《教育杂志》与近代外国高等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

张晓玮   

  • 发布日期:2019-01-24
  • 作者简介:张晓玮,1983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后(北京 100086)。

  • Published:2019-01-24

摘要: 《教育杂志》是我国近代持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专题类报刊。在其刊行的40年中,广泛译介了有关外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学校及其他具体问题的文章,扩展了近代国人的教育视野,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外国高等教育与本国高等教育的对比、讨论与思考,为近代外国高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关键词: 《教育杂志》, 近代外国高等教育, 传播, 译介

中图分类号: 

  • K26

〔1〕《发刊词》,《教育杂志》1909年第1卷第1期。
〔 2〕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蔡元培等:《商务印书馆九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64页。
〔 3〕周予同:《追念杨贤江》,蔡元培等:《商务印书馆九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82页。
〔 4〕显理骆恩,蔡文森译,《教育杂志》1911年第2卷第1期,第10页。
〔 5〕常道直:《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10期。
〔 6〕常导之:《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7期,第8页。
〔 7〕〔11〕常道直:《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5期,第29635、29635页。
〔 8〕岩崎卯一、姚俊之:《教育杂志》1931年第23卷第7期,第66页。
〔 9〕《美国师范教育及女子高等教育状况》,《教育杂志》1910年第2卷第11期,第99页。
〔 10〕王承绪:《美国学制的改革》,《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3期,第139页。
〔 12〕〔13〕《法国高等教育会议制》,《教育杂志》1911年第3卷第6期,第70、71页。
〔 14〕纯青:《法国的博士学位》,《教育杂志》1938年第28卷第6期,第90页。
〔 15〕《哥伦比亚大学的新课程》,《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7期,第17页。
〔 16〕同康:《美国高等学校新教学法及课程的设计》,《教育杂志》1938年第28卷第3期,第111页。
〔 17〕《日本大学毕业生之就职难》,《教育杂志》1929年第21卷第10期,第81页。
〔 18〕同康:《纽约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训练》,《教育杂志》1938年第28卷第3期,第110页。
〔 19〕曾作忠:《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0期,第113页。
〔 20〕天民:《各国大学之特色(续)》,《教育杂志》1917年第9卷第12期,第132页。
〔 21〕王承绪:《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4期,第199页。
〔 22〕《高等教育的使命》,陈选善译,《教育杂志》1948年第33卷第6期,第15页。
〔 23〕欧元怀:《论今日大学教育诸实际问题》,《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1期,第59页。
〔 24〕常导之:《欧美大学之比较及我国高等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8期,第6页。
〔 25〕金嵘轩:《最近日本教育上的几个实际问题》,《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7期,第93页。
〔 26〕孙晓楼:《当前改进我国高等教育之商榷》,《教育杂志》1939年第29卷第7期,第7页。
〔 27〕杨建华:《中国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理论传播》,《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3期。
[1] 莫凡.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逻辑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70-76.
[2] 周艳玲. 移动社交网络公共信息传播的社群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89-97.
[3] 高日晖. 《水浒传》传播接受史上的政治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70-175.
[4] 王海兰, 宁继鸣. 基于个体语言技能资本投资特性的语言传播规律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95-100.
[5] 王宏斌. 清代前期禁止烟草政策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54-160.
[6] 杨波. 数字时代录音制作者权利的法律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98-101.
[7]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1-55.
[8] . 新媒体时代企业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38-141.
[9] 贾立国. 试论明杂剧与古代侠文化的生存与传播——以叶宪祖《易水寒》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43-246.
[10] 张思宁. 论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的方略和措施——兼论沈阳文化建设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26-228.
[11] 宋玉书. 文化共享仪式与多元解码立场———文学经典影视传播的传播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55-259.
[12] 刘乃歌.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72-74.
[13] 赵小琪. 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02-206.
[14] 周立. 文化传播研究的立足点及研究趋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55-258.
[15] 刘路, 王安中. 城市传播研究学科交叉常态化建设的创新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52-5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