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1): 11-15.

• 实践哲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唯一者”并不唯一——对施蒂纳的“我”的指谓分析

赵映香   

  • 发布日期:2019-01-24
  • 作者简介:赵映香,1980年生,哲学博士,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云南 大理 671003)。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10010)

  • Published:2019-01-24

摘要: 施蒂纳消除统治“我”的一切普遍物后,仅剩下作为“唯一者”的“我”。但是,通过指谓分析不难发现,他至少又赋予了“我”三重谓词含义,即:“我是我”,“我是我自己”和“我是我性”。也就是说,施蒂纳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消除“我”的谓词,而是用“我”、“我自己”、“我性”来充当了“我”的谓词。这样一来,“唯一者”就不是唯一者了,因而把“独自性”归给“我”也就虚妄不实了。

关键词: 唯一者, 我, 施蒂纳, 指谓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 B516

〔1〕〔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92、93、105、108、183、239-257、189、134、200、225、409、179、3、200、63、38、391、201、172-173页。
〔 2〕徐长福:《实践主词、实践主体和自由本体——从‘我’说起》,《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
〔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00页。
〔 22〕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1-82页。
〔 23〕徐长福:《马克思哲学中的‘主谓颠倒’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1] 欧阳谦. 从“自我”到“他者”的伦理现象学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74-80.
[2] 李永刚.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人与共同体——论青年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与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28-35.
[3] 张曙光. 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5-14.
[4]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53.
[5] 潘黎勇. 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45-151.
[6] 毛林林. 从自我到社会——一种对主体间性思想的逆向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35-39.
[7] 蒲新微,蔡向东. 政策性增权策略中的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45-48.
[8]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9] 王焱. 爱丽丝·门罗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生与衍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87-190.
[10] 杜一平. 传统法文化对行政主体内部调节制度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64-68.
[11] 居俊. 黑格尔的绝对存在概念及其与时间之关系——海德格尔读《精神现象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29-36.
[12] . 晚近欧美国家自然遗产立法的整合化趋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54-57.
[13] 夏莹.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相互阐释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由科耶夫的“误读”所引发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1-16.
[14] 吴海龙, 李长成. 谢林对费希特知识学体系的前提性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9-32.
[15] 崔卓兰, 刘福元.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行政机关及其行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75-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