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马克思人学研究
    “小同大异”:马克思人学与费尔巴哈 人学的存在论分野
    陈曙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5-10. 
    摘要 ( 85 )   收藏
    超感性领域统治感性领域,实体宰制生活,构成了近代西方人学的强大传统。为实体祛魔,恢复感性的崇高地位,恢复人的最高权威,这是摆在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终结实体本体论传统的人学革命中,费尔巴哈起到了探路先锋的作用。费尔巴哈以“我欲故我在”颠覆了“我思故我在”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开辟了回归感性的存在论道路,但终归未能贯彻到底而止步于感性直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进,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开启了直面生活的人学存在论道路,瓦解了西方传统人学的基本建制和“我思故我在”的坚硬内核。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出场是人学史上的一场“哥白尼革命”,它标志着近代实体论人学的彻底断裂以及现代生成论人学的正式出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哲学解读
    崔秋锁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1-20. 
    摘要 ( 178 )   收藏
    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把握,依赖于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正确理解。人道主义有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之分,前者代表着一种哲学思想或哲学理念,后者则表现为一种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内在统一。在内容上,它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的哲学理论;在本质上,它则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根本”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根本”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核心理念,人本思想则是对马克思人道主义实质内涵的理论揭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转换,因而使其人道主义既超越了传统的人道主义,又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有本质区别。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及其“以人为根本”的核心理念,是现实的、实践的、具体的。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伦理观,它主要意味着以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为主体、中心、出发点、目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等;作为一种存在论亦即世界观和历史观,它主要是强调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为根基、本源、本体、根据、前提和基础等。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及其“以人为根本”的哲学理念,实际上构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和观念根据。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理念,必须回归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及其“以人为根本”哲学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伦理学的当代视角
    “伦理”的异域与世界主义的民族伦理观
    田海平, 张轶瑶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21-27. 
    摘要 ( 91 )   收藏
    世界主义发端于对普遍人性的眷顾,它承诺并捍卫某些基本的普遍主义人类价值。然而,一种化“他者”为“我者”的同一性诉求,已然成为世界主义伦理的最大敌人,这使它易于蜕变为一种无根的想像。在世界主义伦理的对立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伦理的异域:民族伦理。它的过强形式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破坏力,曾经导致人类的浩劫。为了避免两种伦理的暴力,世界主义伦理问题的讨论,只有置根于多元民族伦理文化的异域,才可能具备一种使他者成为他者的文化理解。这是世界主义者的民族伦理观应当具备的民族性内涵。同样,民族伦理的价值承诺与文化守望,必须兼具一种合理的世界主义的伦理观——一种将伦理不仅带回到民族家园,而且带回到人类家园的价值关切,应成为世界主义者的民族伦理观的人类性内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弗罗洛夫的新人道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安启念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28-33. 
    摘要 ( 114 )   收藏
    新人道主义是弗罗洛夫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回应,强调必须把科学技术伦理学化,以人的全面需要和道德标准控制、指引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批判,一定意义上是在“回到中世纪”,即用人的精神价值扼制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这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法:中世纪以精神价值否定人的物质欲望;文艺复兴中的人道主义使人的物质欲望得到释放进而发扬科学理性兴起工业文明;20世纪人们重新认识到精神价值的重要,提出以精神价值指引并调控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人道主义。弗罗洛夫提出的新人道主义是俄罗斯哲学在20世纪取得的重要成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叙事的转向与历史客观性的重建
    刘雄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34-38. 
    摘要 ( 90 )   收藏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是现代哲学“语言转向”在历史哲学—史学理论领域生成的重要文本。怀特根据历史语言的比喻属性成功论证了,历史学家基础性的假想性建构使得任何一部史学作品更加接近于文学而不是科学。《元史学》在历史哲学—史学理论界所发动的“叙事转向”不仅实质性地推进了柯林伍德的理论,实现了对历史客观性的彻底质疑,而且复兴了一度趋向沉寂的历史哲学—史学理论研究。但究其实质,海登·怀特依然囿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和语言标准,流俗地把历史理解为拟自然的现成存在。马克思指出,只有诉诸人的活动才能澄清语言的本质,而不能反过来仅仅囿于语言的某些属性来反观人的活动。重启马克思对源始语言的存在论觉解,进而在对抗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叙事转向”的过程中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优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社会包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徐延辉, 罗艳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39-46. 
    摘要 ( 73 )   收藏
    依据社会质量理论,城市社会包容的现状来自于社会成员对权利保障的态度与权利保障的满意情况的综合考察。当下,我国公民权的实现与人们的期望之间仍然存在差距,我国城市社会包容水平不高。依深圳市社会质量和居民生活状况问卷调查资料的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影响社会包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个人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社会信任、社区建设等因素对社会包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户籍制度则不利于社会包容。因此,要彻底改善当前社会包容问题现状,必须从户籍制度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加强社区建设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出场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再诠释
    王力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47-51. 
    摘要 ( 150 )   收藏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世界历史的不同时期随着不同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而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两次“大航海时代“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最为宏阔的历史语境,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以及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的建设性反思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出场的基本路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出场形态内在地蕴藏着“本土化”与“全球化”两个维度。当今世界社会实践形态的结构性巨变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不断出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旨趣势所必然地呈现为一种不断在场的自觉状态,这种在场状态将从立场自觉上升为理论自觉,从方法自觉转向范式自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董事薪酬的审查机制:独立董事与监事的协作
    杨天舒, 庞长亮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52-56. 
    摘要 ( 136 )   收藏
    董事承担着监督高管日常经营管理的职责;随着董事权力的增大,监督董事成了公司治理的新议题。而在此过程中对董事薪酬的规制是最直观,也是效果最为明显的监督方式。由于能力、精力及分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股东监督董事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作为代替股东行使监督权的监事会和作为董事会内部监督人的独立董事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独立董事和监事在薪酬审查过程中的职能互补,能够实现内部审查与外部审查相结合,贯穿于薪酬从制定到执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查的各个环节,使薪酬审查做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信公众平台的角色定位与功能调适
    李阳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57-61. 
    摘要 ( 111 )   收藏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在私人微信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它打破了微信私人账号在公众传播中的诸多壁垒,挖掘自身用户的潜在能量,构建了别具特色的信息交流生态环境,创造了一个比微博更具黏贴性和互动性的自媒体交流平台。在微信由单纯的交友互动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微信公众平台能否健康发展不仅仅关涉到网络营销中品牌的推广效果,更影响到公众舆情的发展导向以及民众对于社会问题的看待角度。因此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深入研究并进行合理利用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话语影响下的中国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研究 ——基于扩散议题战略模型的分析
    许阳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62-67. 
    摘要 ( 147 )   收藏
    作为政策过程逻辑起点的公共政策议程建构,是指政府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优先选择一部分成为政策问题的过程。选定公共政策议题是对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判定,是对公共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它不仅影响公共政策运行的实际效果,也制约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公民网络话语表达对政策议程建构和政策议题形成的影响逐渐增强。在政策议题选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扩散议题战略模型,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若干典型案例进行梳理,透视网络媒体对我国公共政策议题扩散的战略布局,总结网络话语表达影响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的过程和特点,对于提高公共决策效率、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我国行政决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互联网的进化发展看自组织系统的层级过渡
    高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68-72. 
    摘要 ( 88 )   收藏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节点:单纯性的技术平台、多元化的商业平台和系统性的管理平台。这三个节点间过渡的实质就是自组织系统的层级过渡,这种过渡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技术层级过渡到经济层级,产生了使用价值和价格;二是经济层级过渡到管理层级,产生了新的社会管理规则和新的社会秩序。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预见,互联网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将不断孕育新的结构和功能,还将有新的关键性节点和新的层级过渡出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证据的质疑权
    关保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73-78. 
    摘要 ( 104 )   收藏
    行政证据的合理运用和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证据的质疑权对我国行政法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衡量要件之一。行政相对人这一权利的运用发生在行政执法中,不能将其等同于诉权和复议权,应当以行政程序法确立行政证据质疑权,平衡行政执法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行政行为自我证明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举证责任,以利于该权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司法适用中的理论解读
    跨国收养冲突法的价值取向与我国立法完善
    屈广清, 祝丽娜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79-83. 
    摘要 ( 78 )   收藏
    冲突法的价值取向存在法律适用规范的明确性与灵活性、冲突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冲突。现代冲突法的发展趋势是追求法律适用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和谐统一,以期同时实现冲突规范的冲突正义与实体正义。在晚近跨国收养冲突法的发展中,各国普遍采用“分割”法、适用对被收养儿童有利的法律、最密切联系原则、不适用意思自治原则以及冲突规范的趋同化等方法适当对传统跨国收养冲突规范进行改良,融合灵活性因素,进一步追求法律适用的实体正义。我国法律适用法在现代冲突法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进步,有关跨国收养的法律适用规范也得以发展,但其中存在的不足应尽快完善,以保障跨国收养关系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归属
    孙运梁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84-90. 
    摘要 ( 83 )   收藏
    主张故意处于犯罪论体系各个阶段的观点都存在,问题的关键是故意处于哪一个阶段更合理,更能与其他犯罪要素相协调,更能体现其理论功能。在行为无价值论看来,故意属于违法要素;在结果无价值论看来,故意具有不遵从法规范的有意性,是行为具有可谴责性的前提和基础,应是一种责任要素。由于违法的本质是法益侵害及危险,而故意与法益侵害及危险并无直接关联,因此以故意为代表的主观要素应属于责任要素,而不是违法要素。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归属与对构成要件的理解密切相关。从将构成要件理解为违法类型、赋予构成要件以故意规制机能的立场出发,应当将故意理解为责任要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遗嘱信托受托人的权利与权力
    葛俏, 龙翼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91-94. 
    摘要 ( 94 )   收藏
    遗嘱信托受托人作为遗嘱信托关系中的枢纽,其地位非常重要。遗嘱信托受托人不仅具有“权利”,更具有“权力”,其“权利”属性已被民法领域所承认,但是遗嘱信托人具有“权力”属性还未被我国民法学研究所接受。实际上这种特殊的信义义务使得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享有对信托财产的“权利(right)”,也拥有决定信托事务的“权力(power)”。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与定量分析
    张衔, 徐延辰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95-102. 
    摘要 ( 118 )   收藏
    最低工资制度的建立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但是,最低工资标准一直没有明确统一的理论依据。通行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以贫困收入为基础进行调整,这不符合最低工资应当能够满足劳力正常发挥职能的要求。从已有的各种主要工资理论看,能够作为最低工资标准理论依据的应当是马克思的工资理论,能够体现这一理论要求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方法应当是基于ELES模型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法。按这一方法计算,我国的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确实过低,这也为大量存在的超时劳动所证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来自《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冲击实验
    陈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03-110. 
    摘要 ( 78 )   收藏
    土地是当前中国农村居民享有的最主要财产,实现土地相关权益的流转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重要基础。在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作为一次冲击实验,以此评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影响时发现,建立在稳定承包权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显著且可观地增加了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纯收入。可见,进一步深化并完善农村土地相关权益的流转,可能为农村居民带来可观的增收效应,进而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帝国主义解读 ——基于政治经济权力结构和世界体系的视角
    刘震, 曹泽熙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11-116. 
    摘要 ( 119 )   收藏
    脱离了政治的“信息”的概念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取代“宣传”等语汇,在中国学术界被大量引用,当代社会也常被人视为信息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似乎在信息时代并不合时宜。此外,已经有学者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和数字资本主义等解释当代帝国主义的概念与理论。但分析信息时代的帝国主义理论,有必要摆脱以媒介、传媒为中心的认识,从政治经济权力结构和世界体系的视角来理解信息帝国主义,从而探寻信息帝国主义的出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黄金储备研究 ——美欧日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马晓楠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17-121. 
    摘要 ( 126 )   收藏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一直是我国货币战略中的重要问题。一国主权货币国际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际金融话语权提升的有效途径。主权货币国际化要对货币使用者做出两个最基本的承诺,从而形成对主权货币的两极支撑:一是主权国家提供的主权信用担保作为“自证”,二是黄金储备提供的超主权信用担保作为“他证”。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国际化道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黄金储备在一国货币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适时适量地增加黄金储备,必将使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更加顺畅,优化我国的国际储备结构,对人民币起到强大的超主权担保作用,与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金融实力形成完美的两极支撑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民工市民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
    相征, 赵鑫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22-125. 
    摘要 ( 114 )   收藏
    我国农民工就业情况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间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农民工市民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又促进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要保证这种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健康关系,应该根据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实际特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农民工就业结构;通过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扩大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逐渐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复交易背景下的信任生成模式研究
    崔巍, 陈琨, 崔晓瑭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26-130. 
    摘要 ( 94 )   收藏
    对信任水平进行实验室衡量,探讨信任的生成模式,表明信任是投资者理性选择的结果。与单期交易相比,重复交易可以增进投资者间的合作,从而产生信任,这与理性选择论和文化差异论共同决定的信任的生成机制相吻合。信任来源于互惠假说,但是随着预期到交易的结束,投资者可能滥用已经产生的信任,从而带来末期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XBRL与经营效率 ——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经验数据
    徐经长, 张艺馨, 曾令会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31-136. 
    摘要 ( 146 )   收藏
    我国上市公司引入XBRL财务报送系统以期提高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效率。以参加试点的深证成分股指数公司为控制组、其他未参加试点的深交所上市公司为测试组,分析2004年至2011年间XBRL技术对深交所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XBRL技术采用后,深交所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相对于其他未参加试点的深交所上市公司,XBRL财务报送系统对参加试点的成分股指数公司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证明了XBRL试点模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的弹性边界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分析
    刘力钢, 李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37-140. 
    摘要 ( 65 )   收藏
    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息息相关,而企业社会责任边界问题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这严重制约了当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探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对象、原因及路径,运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弹性边界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海瑞的浩然之气
    赵轶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41-148. 
    摘要 ( 117 )   收藏
    海瑞在训谕士子、论学、谏诤、为官四个方面的具体言论显示出,他的心胸、人格、作为受孟子及陆王心学影响至深,一生追求“集义以生浩然之气,为贤为圣”的通儒境界,尊德性而道问学,以天地仁民之心为心,故能清俭廉明,威武不阿,爱民如子,勇于兴革。从此角度看,海瑞是一位以儒者学识心胸出仕的志士,故其气象超拔于普通循吏、清官之上,更非酷吏之属可以比拟。此外,海瑞的心胸思想亦折射出当时心学无可忽视的社会形塑力以及士大夫阶层对于陆王心学与朱熹理学之异同的深切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代郡王封号研究
    孙红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49-153. 
    摘要 ( 266 )   收藏
    《金史·百官志》对金代封王之郡号有明确记载,但并不完整。金代除《金史·百官志》所载的十个封王郡号,另有八个郡名在不同时期作为郡王封号使用。金代郡王封号以大定七年为分界线,前后所使用的郡名不同;金代郡王封号之间位次有序,这种前后顺序,决定了郡王爵位的等级高下;金代“郡”已不是当时的行政区划,而郡王爵位却均以“某某郡”为号,是金朝统治者效仿中原王朝将封爵与郡望相结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前期禁止烟草政策初探
    王宏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54-160. 
    摘要 ( 238 )   收藏
    清廷最初下达禁烟令的时间可能是1632年,比明朝皇帝下令禁烟的时间(1639年)早了7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禁烟令。八旗兵入关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清廷的禁烟政策没有得到坚持,顺治、康熙和雍正时期,禁烟令处于完全废弛状态。因此,可以说清朝初期的禁烟政策持续时间大约有12年左右。乾隆时期的禁烟政策经过长期酝酿和讨论,于1743年才得以确定。1753年以后,在封疆大吏的奏折中不再讨论禁烟问题。因此,可以认为此次禁烟政策坚持的时间也不过10年左右。清代前期的禁烟政策经历了两立两废的过程。这说明烟草一旦成为人们的嗜好,单纯依靠法律手段,禁止起来相当困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邹韬奋的《生活》周刊与沦陷时期的东北
    张洪军, 尚金州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61-165. 
    摘要 ( 103 )   收藏
    “九一八”事变前,邹韬奋就对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阴谋有所警觉。事变后,中国东北地区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邹韬奋根据形势变化,以《生活》周刊为阵地,批评南京政府的对日妥协政策,力主对日作战,讴歌和援助了东北义勇军,通过对中日实力的对比,探索了东北抗日武装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表现出鲜明的抗日救国立场。邹韬奋的《生活》周刊为东北初期抗战的兴起和中华民族的觉醒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一维化特征
    陈伟, 桂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66-172. 
    摘要 ( 91 )   收藏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现代性进程并非审美功利主义与审美自由主义的简单对峙和双线推进。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现代美学体现为按照“美的规律”伸张人的主体自由性所能达到的美学现代性高度及其落差所构成的连续性整体,它受制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语境,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对塑造“现代国民”的多重思考,聚焦于个体生存和命运的复杂争执,具有一维化的特征。在努力把握历史规律和人的规律相统一、不断追求社会解放和个性解放相协调的思路下,对这种一维化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反思,有助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类作为程式化期待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与文类
    陈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73-176. 
    摘要 ( 129 )   收藏
    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出于对传统结构主义的纠偏,已经不是单纯语言学层面的“结构主义”,而是褪变为参照语言学模式的一种阅读程式诗学。传统文类的性质和功能也因此发生质的改变。在本质论上,提出文类作为内化的文学能力之一,是一种程式化期待。在功能论上,提出文类属性的确定是归化语言文本、实施有效阅读的首要之举。在缺类问题上,坚决否定缺类现象存在的合法性。卡勒文类思想的潜在意义不可小觑:其推动了文类本质从规范说、先验说、虚无说、构成说到功能说的递变;推动了古典主义文类理论传统的重新在场。但是卡勒文类思想在处理古典主义文类理论传统过程中有模糊化、简单化倾向,对于文类知识传统自身复杂性、历史性等特征至少缺乏足够论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世纪新诗史的总概括及对诗本体、新诗特点 与其发展道路的思考
    王锺陵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77-185. 
    摘要 ( 93 )   收藏
    20世纪的新诗史从进程上说,可以划分四个大的时期,其总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即是在于更充分地寻找、展示其新的形与质,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纵贯了这一世纪新诗史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的矛盾,应透过西洋影响,而从中国诗的特征上去予以更深的把握。这一世纪的新诗史表明,明确诗的本体,是理解新诗史上种种争论及引导新诗走向未来的关键。诗性与散文性的交织,是诗的最本质的属性。中国赋比兴诗学理论,便是对诗的这一属性的最简明、切实的概括。智、情与咏唱(吟诵)的三位一体是诗的本体,只有从诗的这一本体性上,我们才能够高屋建瓴地明白新诗的特点及其发展道路。语言的变化,不仅使得新诗大大地增强了其散文性因素,因此它应该特别注意于维护其本体,而且还使得古代诗歌所习用的诸如诗眼等一些可以造成诗意的表达方法难以再加使用。意象的“波段”比较长,这是新诗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以“长波段”语言营造意象的优势,新诗将能获得自己不同于古代诗词的诗味。总结80多年新诗史的得失,可以看出:将活泼自如、既能容纳现代口语而又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的格律化追求,与避免了其弊病的现代派技巧,以及古典诗词曲的韵味这三者结合起来,是中国新诗史上还未曾出现过的、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新诗的一条大有希望的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诗味论”溯源
    王秀臣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86-193. 
    摘要 ( 150 )   收藏
    “诗味论”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理论背景,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是“诗味论”形成的思想来源。上古“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为“声”与“味”的联系提供了中国式哲学的逻辑前提,“声亦如味”、“诗以声为用”为“诗味论”的形成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作为听觉的“声”和作为味觉的“味”最终在“诗”中发生“感觉挪移”,“诗声”有了味道,“诗味论”成为中国传统诗学中影响深远、独具特色的重要理论。在诗的世界里,诉诸“诗声”的味道是“情感”,诗的味道即是情感的味道,“情感”是“诗味论”的理论本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后昆体七律的审美转向与艺术新变
    张立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194-200. 
    摘要 ( 85 )   收藏
    结合诸家研究成果,并根据北宋前中期诗人七律的创作实际,将夏竦、晏殊、宋庠、宋祁、胡宿、文彦博等归为后昆体诗人。随着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及审美取向的变迁,后昆体诗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人生感受、才情气质、兴趣爱好等也各有偏向,并于此时出现学杜现象,因此,他们的七律除有西昆体的某些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及时代特征,诗风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在前期昆体开创了北宋七律“以赋为律”、“以学问为诗”的特征后,后昆体诗人在继承前期昆体的基础上,又多角度充实了北宋七律的内容,丰富了北宋七律的艺术表现手法,为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北宋后期七律创作名家及江西诗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所表现出的丰富内涵折射出北宋前中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向诗学、诗体学领域的渗透,及诗学本身内在的整体性及延续性对革新的反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新文学出版的勃兴与繁荣
    逄增玉, 孙晓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201-206. 
    摘要 ( 233 )   收藏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出现报刊出版的一次大繁荣和勃兴,一批著名报刊、杂志和书店应运而生,其中文学刊物和出版占据相当分量,若干报刊和综合类杂志也辟有文艺副刊,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东北解放区创作和关内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重版,构成东北解放区文学出版的主体,它们不仅带来东北解放区文学的一度繁荣,也大量行销到关内,是中国和东北现代文学史、出版史上的重要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拂去历史的尘埃,打捞“主义”话语的记忆 ——评张全之教授著《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无政府主义思潮》
    朱献贞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2):  207-210. 
    摘要 ( 172 )   收藏
    无政府主义曾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股极其重要的思想潮流,不仅广泛地渗入政治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但因为历史原因这股思潮曾被遗忘。随着20世纪末社会转型,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研究再次受到学界重视,探索其与文学关系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出版的几部专著还原了无政府主义话语的文学记忆,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