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超感性领域统治感性领域,实体宰制生活,构成了近代西方人学的强大传统。为实体祛魔,恢复感性的崇高地位,恢复人的最高权威,这是摆在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终结实体本体论传统的人学革命中,费尔巴哈起到了探路先锋的作用。费尔巴哈以“我欲故我在”颠覆了“我思故我在”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开辟了回归感性的存在论道路,但终归未能贯彻到底而止步于感性直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进,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开启了直面生活的人学存在论道路,瓦解了西方传统人学的基本建制和“我思故我在”的坚硬内核。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出场是人学史上的一场“哥白尼革命”,它标志着近代实体论人学的彻底断裂以及现代生成论人学的正式出场。
中图分类号:
〔1〕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3页。 〔2〕黄楠森、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67页。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3页。 〔4〕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5〕陈曙光:《以人为本“元”论》,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第65页。 〔6〕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14页。 〔7〕〔8〕〔9〕〔10〕〔11〕〔12〕〔13〕〔14〕〔26〕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05、213、591、107、170、251、293、178、247页。 〔15〕〔18〕〔19〕〔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54、67-68、67页。 〔16〕吴晓明:《思入时代的深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0页。 〔17〕〔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8、176页。 〔22〕J.Taminiaux,“Philosophy of ExistenceⅠ:Heidegger,”in Routledge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Ⅷ,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p.41. 〔23〕凯蒂·索珀:《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廖申白、杨清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6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0页。 〔27〕邢贲思:《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5页。 |
[1] | 张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68-73. |
[2] | 邹诗鹏. 人学及其生存论结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25-31. |
[3] | 邹吉忠. 中国社会的制度建设与制度研究人学维度的提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45-51. |
[4] | 李俏梅.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学和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59-164. |
[5] | 杨寿堪. 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9-13. |
[6] | 陈志尚. 再论人学的对象与方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7-10. |
[7] | 邹诗鹏. 马克思哲学与人学的内在关联--兼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时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1-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