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2): 194-200.

•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后昆体七律的审美转向与艺术新变

张立荣   

  • 发布日期:2019-01-24
  • 作者简介:张立荣,1973年生,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江苏 苏州 215006)。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121)

  • Published:2019-01-24

摘要: 结合诸家研究成果,并根据北宋前中期诗人七律的创作实际,将夏竦、晏殊、宋庠、宋祁、胡宿、文彦博等归为后昆体诗人。随着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及审美取向的变迁,后昆体诗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人生感受、才情气质、兴趣爱好等也各有偏向,并于此时出现学杜现象,因此,他们的七律除有西昆体的某些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及时代特征,诗风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在前期昆体开创了北宋七律“以赋为律”、“以学问为诗”的特征后,后昆体诗人在继承前期昆体的基础上,又多角度充实了北宋七律的内容,丰富了北宋七律的艺术表现手法,为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北宋后期七律创作名家及江西诗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所表现出的丰富内涵折射出北宋前中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向诗学、诗体学领域的渗透,及诗学本身内在的整体性及延续性对革新的反拨。

关键词: 后昆体, 七律, 审美转变, 艺术新变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23页。
〔2〕〔5〕葛立方:《韵语阳秋》,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90页。
〔3〕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4页。
〔4〕〔24〕欧阳修:《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页。
〔6〕吴处厚:《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1页。
〔7〕〔10〕宋祁:《宋景文公笔记》,丛书集成本,第4页。
〔8〕〔3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11页,第1693页。
〔9〕〔25〕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09、296页。
〔11〕《江临几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73页。
〔12〕〔26〕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6、263页。
〔13〕〔29〕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11、43页。
〔14〕宋敏求:《宋大诏令集》,司义祖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01页。
〔15〕夏竦:《文庄集》卷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宋祁:《景文集》卷五十,图书集成初编本。
〔17〕〔18〕宋祁:《景文集》卷三十、卷五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20〕胡宿:《文恭集》卷三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30〕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一三,《四部丛刊》本。
〔22〕文莹:《玉壶清话》卷一,郑世刚、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3〕郭鹏等:《晚唐五代“苦吟“诗风的“比物讽刺”内涵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6期。
〔27〕赵抃:《赵清献公文集》,明嘉靖汪刻本。
〔28〕李颀:《古今诗话》,阮阅撰:《诗话总龟》,周本淳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60页。
〔31〕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32〕〔33〕贺裳:《载酒园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1、408-409页。
〔34〕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第491页。
〔35〕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2页。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声律理论三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86-191.
[2] 纪德君. 明清小说家“以文为戏”摭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92-199.
[3] 徐大军. 《金瓶梅词话》叙事建构的文艺渊源刍议——以取径武松打虎故事的属性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200-210.
[4] 王立. 明清灾害文学书写与御灾信仰的精神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33-39.
[5] 陈军. 《诗经》“昔我往矣”句经典化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91-197.
[6] 胡胜. 杨悌《洞天玄记·前序》所引《西游记》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98-203.
[7] 叶志衡. 论元代文人对屈原和陶渊明的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204-210.
[8]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9]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10]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11]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12]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13]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14]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15]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